走近大槐树散文

“中国根,黄河魂——这里是山西临汾!所有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欢迎您踏上回家之旅,寻根古大槐树,祭拜国祖尧庙……”这是我踏上临汾地界,手机上出现的一条短信。   乍一看,就有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心里想着,快了,快了,马上就到大槐树了。当车行驶到了临汾车站,而后搭上公交车,顺着一条宽展的柏油大道,不长时间,就来到了洪洞县大槐树景区——就是那久已期盼、闻名于世的明代祖先迁民地址。   景区大门口的设计,与历史源流的大槐树密切相关,那粗壮蜿蜒的槐树根雕装饰,纹理清晰,赫然醒目。站在大门前,目睹此情此景,感慨万千之际,不禁想起了那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在导游的安排下,我们一行人买好门票,排着队列,有序地走了进去。景区里边更是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导游讲解说,这大槐树是祖先迁移之地,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此地长着一棵槐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也就是在这里,离别的人们告别亲人,远离他乡,留恋不舍。他们走走停停,回头远望家乡,只有这一棵大槐树是唯一能看得见的标志。所以,以后不管走到哪里,大家都深深地记住那棵大槐树,还有树上的那个老鸹窝。再以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大槐树、老鸹窝就成了迁移之地的代名词。   大槐树景区,由祭祖区、名胜古迹区和风景区三部分组成,占地四百余亩。大部分游客都会先去祭祖区,那里有和大门口一样根雕门,还有根字影壁、连馨桥、槐香桥、鹳鸣桥、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等。其中祭祖堂最为引人注目,堂内供奉着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号称为“天下第一祠堂”。祭祖堂里的管理人员会根据游客流量,统一组织,帮助大家寻找各自的祖先牌位。可是,那么多的牌位,一时真还难以找到。有些心急的旅客不停地喊叫着,我的祖先在哪里,在哪里啊?尽管管理严格,但喧哗声依然此起彼伏。这样的情况不难理解,游客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想尽快找到他们老祖先,然后上香叩拜。在此起彼伏的喧哗声中,笔者的心情也急躁起来,正好一位管理人员走了过来,笔者急忙向她自我介绍:“你好,我姓刘,请问刘氏祖先的牌位在哪里?”管理人员一边指着,一边说:“好找啊,刘姓祖先牌位就是大殿中心右旁上的第一位。”这一指点,让笔者顺利地完成了心愿。   在祭祖堂,目睹着那一个个祖先牌位,竟然一下子把笔者带进了遥远而朦胧的想像之中,为什么这里有那么多姓氏,为什么他们都在这个地方迁徙呢?还是导游解了笔者的疑惑,原来在洪洞县周围,还有一些迁移人口的地方,因为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影响比较大,所以后来的移民后裔们,也就渐渐地认同而已。这些姓氏中有不少是陕西省移民,因与山西省毗邻,距离较近,从那里移民出去的人也说自己是大槐树下离乡的。笔者的家乡陕西省清涧县,更是与山西省石楼县隔着黄河相望,近在咫尺。以前,过境靠渡船,若遇河水暴涨或冰天雪地,便难以通行。自从在黄河上修建了“清石大桥”以后,交通畅通了,来往方便了,所以来大槐树景区寻根问祖,了却自己的一大夙愿。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年,全国总人口为人,而山西就有人。又因山西地处中原,地理位置特殊,四周被群山环绕,易守难攻,战争较少。在战乱期间,该地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有利于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于是,不少地方的逃荒者,接二连三地涌入这里,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江山。明朝初期,因为战乱,遍地疮痍,荒无人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对此状况,朱元璋发动了一场旷古的移民屯垦政策。具体移民条例是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一律强行迁徙。朱元璋在位期间,从山西大槐树地区移民十次,明成祖朱棣延续了父皇的政策,又进行了8次移民,前后共18次移民,有上百万百姓被迁移至全国各地,姓氏达多种。   在声势浩大的移民期间,产生了许多轶事典故,比如说“划甲”:据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出来的移民,小脚指甲都是被刀子划成两半的,那是为了防止移民逃跑,给每人做的记号;还有“解手”一说,也是为了防止移民途中逃跑,官兵们就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着。在长途跋涉中,人们免不了要大小便,可一根绳子拴几个甚至十几个人,不方便大小便。如有需要,他们只好向押解官兵禀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大小便。”这样日复一日,“解手”二字便传开了,且一直流传至今。   时代变迁,历史已成记忆。怀着虔诚之心走近大槐树,深感中华民族的艰难曲折、沧桑厚重。大槐树是所有华人的“根”,所有华人都不能忘也忘不了的根。

作者:刘斌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9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