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楼县把“搬迁后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中之重,用足用好稳岗就业政策,提高产业就业帮扶精准度,持续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做好迁出地和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衔接,加强移民社区基层治理,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走出一条可学、可用、可信、可复制、能推广的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之路。
一是精心规划建设,确保搬迁群众“住得下”。根据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结合农户自筹能力和标准,小镇规划设计人均面积不超过25平米户型5种,庭院式打造、错落式布局,以独特的阴阳鱼地势顺势而建,屈产河水从中穿过,东靠亩二郎坡山荣林生态园,山水相间,人景相宜。建筑采用传统小青瓦盖顶,一栋一风格,既吸纳徽派、川派等建筑元素又体现晋西传统特色。以打造旅游集散地为目标,融入姜子牙故里、商周文化、黄河文化、青铜文化等本地文化资源,运用园林设计风格,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造景与容景相结合、村落与城镇相结合。
二是加强就业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为确保移民搬迁余名劳动力增收致富、安居乐业,及时跟进服务,县外稳定务工余名,同时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扶贫车间、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公益性岗位”五个全覆盖,实现移民户每户至少有1人就地就近就业。农业生产托管使余户余人人均增收余元;树德枣业扶贫车间吸纳移民户就业余人,人均月收入元以上;30个香菇大棚种植园区吸收移民户60余人,人均月收入元以上;金鸡养殖园区吸纳移民劳动力70余人,人均月收入元以上;保洁、管护、运维等公益岗位解决小镇物业就业26人,人均月收入元以上。深化“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质增效,为社区移民搬迁户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共培训余人,并发放了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强化社区物业、邻近企业、驻村工作队联动,为流动劳动力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实现县域内就近就业。围绕春节前后返乡人员就业,节前组织企业进社区发放对联、福字、招聘公告,并向居民详细介绍岗位的性质、工种、待遇等;节后举行了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组织省内外10余家企业提供了余个工作岗位,推进石楼小镇户名劳动力后续就业扶持工作,逐步实现增收致富。
三是优化服务管理,确保搬迁群众“融得进”。通过“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实施网格化管理,使党建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实现党群共治与居民自治高度融合。一是“党支部+服务”建起服务平台。成立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物业、网格员、土地托管、警务为一体的服务化体系,对各项服务进行清单化、台账化、集成式管理,通过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党支部+物业”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支部引领,吸收移民群众入职物业公司,参与小区物业服务,使易地搬迁群众住得安心、舒心、放心。三是“党支部+团委青年志愿者”建好青年阵地。设立社区团工委,打造青少年社区活动空间团属阵地,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六点半课堂”“集体生日”“主题团队日”等活动,累计服务余小时,惠及60余户90余名学生。四是“党支部+矛排”建成和谐社区。通过党员干部进门入户,建立起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的情感纽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广“枫桥经验”和乡贤治理,实现移民社区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以网格长、楼长为主体,宣传移风易俗观念,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石楼小镇社区被评为吕梁市首批“移风易俗示范社区”。
四是聚焦民意畅通,确保搬迁群众期盼“落得实”。设置石楼小镇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联络站,可以直接联系全县9个乡镇、67个行政村、个自然村的群众,实现了覆盖群众最大化,将民主触角延伸到全县最偏远的山庄窝铺、最基层的一线脱贫群众、最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最容易被忽视的边缘群体。改变原来完全依靠行政区域设置联络站的办法,由县人大直接负责,乡镇人大具体联络,将基层难以解决的“急难愁盼”事项直接上升到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层面,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县人大代表累计进站26人次,接待群众47次,收集问题26件,为群众办实事23件。
五是满足多元需求,确保搬迁群众“过得好”。结合县城城区向北扩容,小镇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石楼小镇征地亩,仍有亩的建设用地,为以后产业发展留出空间。小镇东西循环通达,家用小车可直抵达家门,公交双回线绕行直连城区。雨污分流全面配套到位,采用天然气集中供暖系统,独立供水供电系统全天候保障,环境整洁美丽。小镇卫生院配置医务工作人员6名,毗邻张床医院,可全方位保障小镇居民医疗需求。紧邻小镇完成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解决了移民搬迁名学生的就学需求。(王富贵王雪辉杨海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