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里黄河看巨变山坳坳里闯出的劳

山坳坳里闯出的劳务品牌

——记石楼县省级劳务品牌“福海厨工”

□本报记者刘小宇

许多年来,进城农民工被视为“联系松散的土豆”。而城市里的许多用工单位,往往也要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找到他们急需的工种。这种情况下,引导务工者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劳务品牌,呼之欲出。年以来,为了坚决打好打胜脱贫攻坚硬仗,石楼县精准实施了“转移就业脱贫行动”,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瞄准石楼人在青岛从事餐饮行业的优势,通过多方沟通对接,积极打造了石楼人在青岛的餐饮行业劳务品牌。

郭玉生是石楼县郭家洼村贫困户,今年由于疫情导致回家过年的他在老家停留了几个月,那段时间,他每天坐立不安,直到疫情可防可控,便迫不及待飞回了青岛。年他第一次外出打工,带来的收入就远超预期,尝到甜头的他一天都不想耽误他的创业之旅。

郭玉生所在的郭家洼村,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山高、沟深、石头多、土地薄。对于已满30岁的郭玉生来说,一家5口人,全靠在家种地糊口,上有老、下有小,却没有挣钱的门路,家里的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咱也没念过几天书,没文化。想去大城市打工,心里也没底。”

最早劝郭玉生走出去的人,就是贺长福。20多年前,不甘于生活现状的贺长福,成为石楼县少有的几个敢于远走他乡的“打工仔”之一。

在山东青岛打工期间,他摆过路边摊,当过厨师,在青岛的多家饭店里“偷师学艺”。后来贺长福租下了一间小门店,将自己曾经学到的做山西菜的本事与山东风味相结合,开起了面食馆,成为很早去青岛开小吃店的石楼人之一。年,他靠开饭店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消息传回石楼,这让家乡人备受鼓舞。

“我们于年成立了晋烹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因为缺人手,家乡的亲戚朋友也陆续来帮忙招呼,挣个辛苦钱。”后来的10年,贺长福的面馆愈加红火,在青岛小有名气,他开始成立自己的连锁品牌“山西晋香贺家面”。在此过程中,跟着贺长福出来打工,或者跟随他前往青岛谋生计的老乡越来越多,他的餐饮生意火了,贫困山区乡亲们的就业路也越走越宽。贺长福发现,自己与故乡的联系其实更紧密了,因为自己的创业和家乡父老的脱贫产生了“共鸣”。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贺长福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口碑。在他和一批石楼籍创业者的影响下,一批批石楼农民前往青岛打工,其中石楼县小蒜镇贺家洼、前坡、韩家山等5个村庄有近一半的劳力都进入青岛餐饮服务行业。

事实上,贺长福、郭玉生的变化,都受益于政府的扶贫行动。近年来,依托“吕梁山护工”计划,石楼县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关于鼓励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奖励办法,由县里出资,对外出务工超过4个月的贫困户进行奖励,对跨省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给予交通补贴等,鼓励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护工、护理等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年石楼县在青岛转移就业人员新增近人,外出务工人数累计达到2余人,这一群体所在村庄被当地生动地称为“黄河岸边的‘青岛村’”。

与此同时,石楼县在北京、太原、西安、青岛等石楼护工相对集中的城市,均建立起石楼县护工(护理)跟踪服务联络部,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动向及工作状态,及时跟踪服务,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设立石楼县护理护工服务大厅,为广大群众提供报名、培训、就业、政策信息咨询的一条龙服务。

年7月16日,青岛新东方烹饪学校迎来了一批特殊学员,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中式烹调师培训班在此正式开班。贺长福代表石楼在青岛的创业人士现场发言。在此之前,贺长福就与青岛新东方培训学校合作成立了晋香贺家面劳务协作基地,先后与几家当地餐饮公司建立合作,定向输送山西籍厨师、面食师、服务员等,实现了订单式培训。

“家乡政府这么支持我们干事,令我既意外,又觉得温暖。”对于政府帮助,贺长福备受鼓舞。去年他将在青岛注册的公司迁至山西,下设石楼福海厨工劳务公司,正式搭建起了石楼人外出务工的“绿色通道”。

目前,“福海厨工”劳务公司先后在石楼县两次展开就业培训,“福海厨工”这一劳务品牌的形成,就是石楼县政府利用“有形的手”,针对本地人文优势,通过培训,为农民工量身打造的一张极为光亮的“就业名片”。这样的“就业名片”,在农民工和用工单位之间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让走出去的农民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有利位置。

截至目前,通过该公司培训,前往青岛就业的石楼县务工人员累计已有余人,其中在该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占到总人数约三分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91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