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在石楼bull石楼县采取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nb.ifeng.com/a/20180503/6548169_0.shtml

近年来,石楼县聚焦“绿色生态立县、红色旅游兴县、特色产业富县、脱贫攻坚强县”发展战略,以“一切扶贫工到支部”、“一切扶贫工作项目化”的工作方法,深入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实践了“支部+合作社”生态扶贫新机制,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一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切实把贫困户“扶起来”。

推广新模式,全面推广“支部+”的模式,明确规定,造林合作社必须由村党支部领办。实行“全覆盖”,一村建一社,全县造林合作社达到个,实现所有的行政村造林合作社全覆盖,所有造林合作社村支部领办全覆盖。推行新机制,建立了社员进入、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积极吸纳有参加意愿、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并探索吸纳部分“边缘贫困户”参加造林合作社,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林业建设的参与度。取得新成效。“支部+造林合作社”切实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脱贫增收的过程,变成集体经济“破零”并发展壮大的过程。和合乡西山村党支部组建造林合作社,全村18名贫困户全部入社,通过参与合作社造林务工,每人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同时合作社上交村委承包费用1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

二是“造一管一用”机制结合,切实把生态脱贫产业“强起来”。

注重“造林”、“管林”和“用林”有机结合,实现了林业生态脱贫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注重造林,夯实林业产业发展基础。在年实施了6万亩退耕还林、3.7万余荒山造林和2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年再实施生态建设工程35.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4.5万亩、退耕还草2万亩、荒山造林9.5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9.1万亩。注重管理,促进林业产业提质增效。依托合作社成立两支队伍,一支由专业人员、“土专家”和合作社社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适时进行“嫁接、修剪、培训、治虫、指导”;一支由村两委干部组成帮扶队伍,包地块进行组织协调、指导管理,解决具体困难问题;同时实行“项目化”管理,规范了林业建设以及服务流程,建成了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注重效益,加快特色林业产业发展。致力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发挥林业生态的综合效益,打造了裴沟乡曹穆流域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点,全县共发展苹果、梨、单季槐、油牡丹、花椒、连翘等特色林业产业10万余亩;同时积极发展林药、林禽、林蜂等立体林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拓宽生态脱贫的路子。

三是因势利导激发内生动力,切实把绿水青山“护起来”。

通过支部带头引领,形成了干部努力干事、贫困户主动脱贫、“边缘贫困户”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三个转变: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提高了贫困群众主动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转变。通过常态化的考核机制,村党支部和村委议事会严格评议护林员,进行聘用或清退,进一步明确了护林员的职责,实现了护林员由“要我护林”到“我要护林”转变。

石楼县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实现“造林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的基础上,以“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为主,全县共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个,种植专业合作社个,沟域治理专业合作社个,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专业合作社42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个,形成了义煤镇褚家峪村生猪、曹家垣乡蝎子、罗村镇泊河村大棚蔬菜、灵泉镇车家坡村有机农业以及其它驴、乌鸡等种植、养殖经营主体,带动了个贫困村户贫困户人参与。涌现出了龙交乡甘河村“支部牵头、村委组织、贷款撬动、贫困户参与”等创新发展模式和前山乡冀海鹏、龙交乡王计平、灵泉镇贾虎林等一批脱贫致富典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