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县是我省知名的红枣、小杂粮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为把农业做大做强,打造农特产品区域品牌,今年以来,我县通过帮扶单位牵线搭桥、“走出去”登台推介等形式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产销对接,助力农民脱贫增收。临近年末,刚刚参加完北京农产品推介展销的我县东瑞农产品加工公司的车间内一片忙碌的景象,所有的机械都在开足马力,为北京市场的订单做着年前最后的冲刺。县东瑞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东辉我们以前的订单很少,就在周边县市销售,现在直接到了北京,和20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我们也是加班加点的生产。农特产品销量好、产销零距离对接得益于我县开展的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医院和进军营“五进”活动。今年,我县各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走出去”战略,在做强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勤吆喝,赚人气,获效益,在大城市开展各种农特产推介活动,依托绿色农产品带动农民精准脱贫。县商务中心主任呼振国我们把全县62家涉农的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统一标准,形成特色品牌,捆绑成大礼包,方便在一线城市销售,在北京上海等地推荐了十多次,书记县长亲自代言,影响力扩大了许多。我县有20万亩天然林场,50万亩红枣、核桃经济林,造就了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各类氨酸的农副产品,但农产品的滞销却一直影响着贫困户的脱贫增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今年我县利用中央、省市各帮扶单位在全国的市场优势,牵线搭桥,拓宽销售渠道,让农特产品走进大城市的机关、学校、企业、医院、军营,让我县的农特产品越来越被外界所熟知。县商务中心主任呼振国目前与30多家省外企业机关签约,总金额达到了多万元,有余贫困户参与进来,增加了收入,更增加了老百姓靠这个农特产品脱贫增收的信心。刘五儿是我县灵泉镇西卫村的贫困户,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在村里的加工厂上班,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刘五儿种的农产品现在不仅可以卖出去了,而且价格也比过去高。西卫村村民刘五儿以前我种下的谷子全个人吃了,现在种下的厂家还收,价钱还可以,我把谷子挑到这,剩下的时间我在这打工,一个月两千多块钱,渐渐的脱贫致富,我的日子还挺可以。除此之外,我县还要求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争当农特产品的“消费者”,开展宣传推介、农超对接、电商营销,拓展销售渠道,助力“消费扶贫”。鼓励消费者购买来自贫困村、贫困户的产品和服务,让贫困主体借此增收、脱贫致富。县委书记油晓峰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使得老百姓不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通过消费农产品,让农产品卖出去,从而让他实现脱贫,利用这次(活动)平台机会,把我们区域公共品牌做起来,使咱们原先这种小而散,这种生产销售模式,也变成一种市场化的销售,让咱们农产品真正火起来。责任编辑:任晓军技术:李河生本期编辑:郑丽燕制作:郑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