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农桑以德立名追记石楼县高级农艺师

提起杜怀德,现在石楼县直机关的年轻人对这个名字会感到陌生,但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这个名字与石楼县农业的发展相伴相生。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的杜怀德,年8月从运城农校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山西省石楼县农业种子站任技术员,那年他才21岁。从踏入石楼的晋南青年才俊,成长为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农业专家,风风雨雨五十余载;从县种子公司的技术员,到良种场场长,再到县农牧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长、高级农艺师,杜怀德将自己全部的生命与才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贫瘠的土地,为石楼农业发展鞠躬尽瘁。杜老在农业方面,曾负责引进玉米杂交和高粱杂交种子及制种技术,重点主持农业“双千工程”“丰收计划”“温饱工程”、“玉米战略工程”“菜篮子工程”,全面推广地膜覆盖、立体种植、优种推广等多项农业技术。在农作物栽培、区域规划、产业立项等方面编写出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其学术论文先后在省、市书刊、报纸上刊登发表,撰写的《山西省旱地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瓜粮立体种植》《甘草栽培技术》等荣获省级多项评比一等奖。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以上内容过于专业,不太好理解杜老对石楼农业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与贡献。其实,杜老在石楼的五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农业由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段重要的历史转折中,石楼的农业从良种的引进、培育、杂交及改良,从新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广,都倾注了杜老的心血与智慧。杜老为石楼农业科技推广做出的贡献,是新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时代成就了杜老这样的农业科技专家;以老杜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创造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杜老在石楼农业技术领域的权威地位,重要到已到退休年龄时,组织上还要专门发文,特批其延迟退休。杜老是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那代人,经历过苦难及社会的变革,懂得珍惜与感恩,视自己的名誉如生命,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杜老的老伴宁阿姨是那个年代的赤脚医生,医院工作,杜老到农场任场长时,家里三个儿子需要照顾,杜老想把阿姨调回县城,按照阿姨的工作性质,医院继续当她的大夫,但杜老不愿意因自家的私事向组织开口,他将阿姨调到自己的农场,从医生转为普通员工,此后直到退休,阿姨也是以农场多年下岗职工的身份办理的相关手续。杜老的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全部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外拥有自己的事业,唯独老三,由于是最小的儿子,杜老平时过于溺爱娇惯,没有考上大学,杜老完全有机会跟领导开口,为小儿子安排份工作,其实这么多年来,身边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但即便是对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杜老也没向组织开过口,他太看重自己的名誉。好在赶上县城扩建,杜老自家建起的砖窑,处于被征迁的范围,通过宅基地置换,在新城拥有自己的街面房,儿子总算是有了生活的着落,为此,生前的杜老常怀感恩之心。年,当杜老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他以平和的心态给家人留言,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告诫家人,丧事从简,更不要因为他的去世,占用孩子们的学习时间,面对生死,他在诗中写到:眨眼人生几十年,不知现已入暮年。回顾此生无遗憾,唯盼后辈齐向前。在最后的日子里,杜老拖着病体,在儿孙的陪伴下来到延安,站在宝塔山下,杜老那饱经沧桑的面孔露出安然的微笑。采写杜老的人物通讯是件很难的事,宁阿姨及在家的儿子,并不能给我提供杜老生前的更多事迹,只是拿出那么多的荣誉证书、相关文字及照片。儿子在谈到自己的父亲时,充满怀念与愧疚;宁阿姨在回忆中表现出平和的抱怨,我相信,这是她这个年龄老同志的情感表述方式。宁阿姨说:“老杜这辈子只知道琢磨他的农业技术,没当过什么官,万事不求人,对自己的儿子常说的话是‘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要坑害别人’。死就死了,不会有人记得他的,活得很普通。”其实我想告诉阿姨的是,在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上,有杜老的汗水,在石楼的农业建设进程中,有杜老的印迹。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就是靠无数像杜老这样的人,默默奉献、支撑起民族的脊梁。我相信有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后辈,打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杜老的人生绝对有意义,很不普通!本期文字:孙和斌本期编辑:靳 月张智鑫(实习)本期校审:霍爱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87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