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日,必重温方纪挥手之间,直感叹

北京医院治皮肤病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

影响我一生记忆的《挥手之间》

又到了每一年的十月十日,每到这一天之前,我都会重温一篇中学课文《挥手之间》和毛主席相关的作品,坦率地讲当年在中学时期学习这篇课文,由于可供延伸阅读的参考资料少得相当可怜,仅限于课本而已,而语文老师估计也没有在历史背景上加以琢磨,除了声情并茂地阅读,让我们听得入迷之外,似乎并没有引进多大反响。大多数人的情感估计都停留在边区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情上。以及主席心怀天下的格局,对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种种插曲并无深层的了解。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更像一篇抒情的散文。

后来随着自己的阅历越来越丰富,加上平时喜欢阅读相关文史书籍,最近也阅读了王树声的纪实小说《解放战争》和其他的关于国共两党的史料,对当年国共两党的之间分合有一点自我见解,分享给各位朋友,有不正确之处欢迎板砖,随时聆听您的指教。

此事是发生在年抗战胜利之后,当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希望从此天下太平,建立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毕竟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战是和?

而决定战与和走向的正是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

蒋介石数次约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建立联合政府的事宜,而《挥手之间》就是写在毛主席登机去重之前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作为课文内容的延伸,其实可以思考内个问题:

毛主席为什么敢去重庆?

赫尔利在和谈中所起的作用?

如果当年老师一一引导我们去查阅、学习,应该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没关系,今天我们就尝试扩展一次吧。

当年毛主席为什么敢去重庆?

这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应该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去重庆谈判,虽然从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再次合作,实际上在国共合作之前,国民党抓的我党人士可不少,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既不安全,实际也安全。

不安全的因素就是有可能被扣押在重庆,不能回来,如果真是那样,估计历史就得重写。但实际上又是安全的,因为当时二战胜利,国际上刚建立新秩序,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必然也得遵守相应规则。从国际舆论上而言,如果扣押中共领导人,肯定会被苏、美落下把柄,国内其他党派人和民主人士所不能容忍的,更重要的是还解放区的人民和人民军队所不能答应的。所以料定蒋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这样的事来。

在去重庆谈判之前,国共双方就你来我往过了几招,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小册子在重庆印发了三万册。

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陈布雷,看完这本书只能感叹,只能以内战解决问题了。陈布雷深深地感觉到,共产党在政治攻势的强大力量,当今的国民党根本没有还手之力,理不要说有招架之功了,因此对付共产党,只有战争这一种手段了。

实际上在一点上,国民党在政治舆论战上确实已经处于下风。因为建立联合政府是国内绝大数党派和民主人士的愿望,而国民党却把政府当成自己的政府,不愿意分享权力。

比如:在日本投降后,中国境内共有一百三十万日军和六十八万伪军等待受降。当时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谁是有权力接受日本投降的“中方”?

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草拟了一份中方受降人员名单,由林蔚和陈布雷呈送蒋审阅时。蒋看到名单上有朱德的名字时,就用红笔划去了。

陈布雷则提出不同的意见,先生啊,如果这份名单上一个八路军代表都没有,恐怕在国内外舆论前无法交代吧。蒋介石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说:“让朱德待命好了。”

陈布雷事后非常非常忧虑地说道:“先生连这点气量都没有,后果必然会弄巧成拙……”

所以在宣传上无论如何掩饰,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那就是邀请毛来重庆谈判吧,至少短时间内可以把包袱抛给延安,另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准备战斗。

虽然蒋打内战的决心已定,但是在当时他面临的困难还是很多,除了国内反对内战的呼声他也无法忽视。

更重要的是,在抗日战争时,国军一再退让,此刻所有精锐部队都集中西南和西北地区,把这些部队运送进入华南、华东、华北乃至东北,需要一定的时间。正如杜鲁门所说:“蒋介石的权力只限于西南,日本占领着华南和华东,中央政府在长江以北,连一个影子都看不到等等,事实上,蒋介石如果想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即使要进入华北,都必须同共产党达成相关协议,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进入东北就更加不用想了。”

因此蒋介石需要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台面上的工作必须得做,而且还需要大张旗鼓地做,那就是与延安谈判。这一招不得不说还算高明。

蒋的智囊团一致认为毛肯定不会去重庆,假如,真如他们所愿,内战的责任估计就算在我党头上了,因此,一封接一封电报发到延安,就建立联合政府这的双方交换了自己的看法。线上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那就线下谈吧。

可是蒋介石实在是低估了毛泽东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对当前的国内、国外形势了然于心,首先也不相信国民党政府的和谈的诚意,但是还得谈。因此,谈没有问题,这样可以取得全部政治上主动权。随后提出,在不损害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我党武装可以让步的地域是:广东至河南的根据地,江南的根据地,江北的部分根据地都是可能退让的。但是,“陇海路以北,以及外蒙古,我们一定要占有一点优势。在东北我们也要占优势”。有理有节,思路非常清晰。

毛泽东决定去重庆与见蒋介石。他风趣地说道:“我们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借用中国成语“洗心革面”的成语,意为通过谈判,让其改过面目一新。毛泽东接着又说:“可是人啊,年纪愈大愈不愿意洗脸喽。”

那一年,毛泽东52岁,蒋介石58岁。

这里还涉及到中学另一篇课文《沁园春.雪》

如果我是语文老师,我一定会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学习,当时老师只要求朗读、背诵,也解释了每一句诗的意思,说实话,上完这一课之后,感受并不是很深,反而进入了社会,阅读了更多的伟人传记和近代史之后,越来越感受出这首词的大气。

这首词创作于什么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踏雪沿官道山行军,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另一说是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写下壮丽的《沁园春·雪》。

无论在哪里创作出这首《沁园春·雪》都已经不太重要,关键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把自己创作的《沁园春·雪》送给了辛亥前辈柳亚子,以傲视群雄的气概再次令蒋介石“深受刺激”。后来还发表于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说当时蒋还找一堆御用文人写诗词,试图在风头上压过《沁园春·雪》,可是那些文人哪见过这等气势,写一堆被蒋介石称为“从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的”诗,根本上不了台面。

在重庆的日子,毛泽东还出席了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举行的各种欢迎宴会或茶话会。同时也主动宴请政界、军界、文化界各界朋友。同时也不计前嫌,连一向反共的陈立夫和戴季陶,毛泽东也会去拜访进行交流。

要是在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能这么引导,每一个学生肯定对这首诗倍加重视和学习。对《沁园春·雪》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同时也不得不说此时的毛泽东,一个新生政权的领袖,已具备成熟高超的政治智慧,人格魅力方面就已加分不少。也因为如此:

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蒋以及他的文人们为止猜测了许久许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6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