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水县桑村麻衣仙姑庙及其祭祀民俗考述
选自《中华戏曲》第39辑,许江娥
文水,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地处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东靠汾河,与祁县、平遥相望,西依吕梁山,与离石交界,北与交城、清涂相邻,南与汾阳接壤。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战国属赵,秦汉置大陵县,隶太原郡。隋开皇十年(),始更名为文水县(原名受阳县),唐武则天称帝时,曾将其故里改为武进县,唐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从秦汉至清末,除隋代有短暂的几年外,均属并州,可谓历历沧桑,悠悠百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直为世所重。
一、文水县桑村麻衣仙姑庙概述
麻衣仙姑庙位于文水县城东北1.5公里的桑村。据碑文记载,该庙唐时已建①,后经兵火毁坏殆尽,明代洪武年间()重建②,清乾隆四十年()、民国十年()两次重修③,年落架重修,仍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该庙占地约平方米,为四合院式的群体建筑,现存建筑几乎全为新建。院宽14.7米,院深28米。年该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麻衣仙姑庙正殿五间,悬山顶,有六抹四扇门三道,两个格棂窗,面阔15.45米,明间宽3.23米,次间宽3.23米,廊深1.37米,通进深六檩五架椽5.6米,基高0.5米。廊檐下用圆木柱,鼓墩础。明间斗栱耍头为蚂蚱头,衬方头亦伸出,刻三幅云头,栱面抹斜,华栱两侧附加翼栱,额枋、阑额都较窄。其下次间、梢间为柚额,伸至明间刻作龙头雀替,平柱顶端加虎头护朽,廊占其中一架椽,屋内平梁、童柱、角背,五架梁对前一单步梁。庙内塑麻衣仙姑神像一尊,神像两侧摆放雕花仙姑楼轿、梳妆台,楼轿前放供桌香炉;西面摆放出行鸾驾、金瓜、斧钺、朝天镫、龙头等,并放有宝瓶供桌。殿内三面墙上画满了壁画,西墙上画有仙姑到灵泉洞后修炼的过程,诸如道童烧水送水、南海观音念经度化、拜见西海龙王等,夹间搭勾云、馍馍花云、瓦桶桶云等各种可能下雨的云纹。东侧壁画主要画麻衣仙姑的生活,如徒儿给生火做饭、背柴等;观音菩萨带上拜见东海龙王、升云降雨、雨后人们打场、五谷成堆及祈拜等。北面则画以各种花草虫鱼等吉祥纹饰。殿门对联为:“积德配天地,行善贯古今”、“仟本淑女苦修得道石室山,姑乃佛子救世显圣灵泉洞”。
二侧殿三小间,卷棚硬山顶,带廊,六檩五架椽,廊占其一架椽。进深3.65米,廊深1.08米,面阔4.15米,其中明间宽1.6米。用圆木柱,素覆盆础。一门二窗,窗为格棂窗,门上西题“荷弘麻”,内供一男神,为“眼神爷爷”,东题“落伽山”,内供一女神,为送子娘娘。
二配殿三间,硬山顶,有廊。廊深1.1米,通进深3.06米。面阔9.15米,其中明间3.1米,柱头与补间用作斗口跳,用圆木柱,素覆盆础。
东西配殿南各有二看楼三间,悬山顶,上层木栏杆,柱高1.87米。用圆木柱,斗口跳,素平础。廊底敞开,面阔7.55米,其中进深2.77米,明间宽2.55米,底层高2.22米。
戏台仿古形制,卷棚顶,墀头无雕,用圆木柱,鼓墩础,斗口跳刻作三幅云头,补间铺作为龙头,平柱顶端也加虎头护朽,明间独根大阑额,次间阑额较窄小,插进其中,彩绘有八仙等图案。进深六檀五架椽,其后台一架椽,隔断上彩绘有《打金枝》、《断桥》、《化蝶》等戏曲故事。戏台宽10.05米,明间宽4.15米,进深7.4米,其中后台进深2.98米,柱高3.39米,台基高1.72米(含后台)。后墙有两个六角窗,台左有门,门可出入,明间雀替为二黄龙,浮雕有云朵,次间骑马雀替连在一起,浮雕有琴棋书画等。
戏台两侧钟鼓楼,即东西山门,门檐单间悬山顶,全琉璃脊、瓦,斗口跳,圆木柱,二门外额题为“麻衣仙姑庙”。
二、麻姑与麻衣仙姑
历史文献中很少有关于麻衣仙姑的记载,却有许多关于麻姑的传说。较早的如晋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曰:
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与经父母、兄弟相见。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
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蔡)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
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①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麻姑传》全抄上文,仅在传前冠一句云:“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亚也。”《神仙传·王远传》所记内容与上述略同。但上述二传皆无王远与麻姑有亲属关系的记述,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却谓:“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②《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一引《齐谐记》所记麻姑,为东晋孝武帝太元(-)时人,称“太元八年,富阳民麻姑”,后因吃蛇肉,“呕血而死”③。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话》所记麻姑,“姓黎,字琼仙,唐放出宫人也”④。同书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所记麻姑,为“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飞升,政和中封真人”⑤。其次,一些地方又出现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庙。唐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云:“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①《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谓江西宁国府东有麻姑山, “麻姑尝修道于此,丹灶尚存。又尝居建昌,山故亦号麻姑”②。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四称:“(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传云亦麻姑修真处也。”③《异苑》卷五载:“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一作麻)姑庙。姑生时有道术,能著履行水上。后负道法,婿怒杀之,投尸于水,乃随流波漂至今庙处铃(岭)下。”④《重修仙姑庙记》载:“姑岂仙姑之后身耶?何其名同而神同也。且仙人之去来,又非世俗之所能测,固不可执一而泯仙姑之神异,又不可以怪诞而违众人之所请。”⑤
历史文献记载中的麻姑是否就是文水当地民众传说中的麻衣仙姑,已无从考证,“今之所祠者,其郎口之所传与口别有其人与,是未可知也”⑥。但关于麻衣仙姑的传说,在文水一带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据《汾州府志》载:“麻衣仙姑,汾州任氏女,碑记称,生于唐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六日,不愿婚嫁,披麻衣入洞中,因此名其洞。旱祷辄应。”“生于汾邑洪哲里,隐于石室层叁塑。麻衣草复修炼成仙,嗣后凡远近居民有求必祷,无祷不应,感通之妙,不可思议。”明嘉靖三十九年《建仙姑锡雨记》碑载:
姑乃汾阳西河人也,居洪哲里(今文水桑村),幼敦幽闲贞静之德,识者以女圣称焉。及聘当里魏氏之族,每孝养舅姑之暇,辄修厥善不倦。不五载嘉遁于汾阳西岭号黄芦山名石室,麻衣草履修炼真性,几半载,魏闻知,乃率家人亲诣,冀请归之,姑乃托石壁而入,惟有圣手痕存焉。厥后显圣像出朵乳泉,暨五色蛾飞集。
康熙四十七年《重修三清庙碑记》载:“汾府西四十里西郝古里(今郝家庄)黄芦岭南,有名石室山者,乃大唐贞观年间麻衣仙姑脱尘苦炼正果遗址……”乾隆四十年()赐进士出身的邑人王钟健写的《重修麻衣仙姑庙碑记》里也记载了这个传说。王钟健,文水下曲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礼科给事中。①据此,麻衣仙姑是大唐贞观年间文水桑村人,姓任,名字未记载,但百姓代代相传叫任灵巧。
相传灵巧乃龙女转世,唐贞观年间七月二十六日,投生于桑村一任姓农家。“幼敦幽闲贞静之德,识者以女圣称焉”。她心灵手巧,闲静敦实,很快在村内外名声大噪。一时,到她家求婚的人络绎不绝,“及聘当里魏氏之族,每孝养舅姑之暇,辄修厥善不倦”。后飞至汾阳石室山黄芦岭灵泉洞修炼成仙,世称“麻衣仙姑”。“群民感其灵德,凡遇旱祈祷,靡不获应,建庙设条用报神休”。仙姑亦广施甘霖,造福桑梓。
同时,麻衣仙姑事亦见于汾阳县北西庄、郝家庄、龙泉村《重修仙姑庙记》②,与麻衣仙姑有关的庙宇在文水与汾阳两地都存在,均为祷雨灵应而修建。
三 祭祀麻衣仙姑的民俗活动
灵巧成仙后仍念念不忘家乡百姓的疾苦,时常关心家乡的灾情。
多年后,一个桑村货郎经过石室山,碰到了灵巧,灵巧从货郎口中得知家乡正值大旱,于是让货郎带信给村里人,只要将其接回村中就能施雨解救灾情。货郎连夜赶回村中传信,村里的善人马上组织了队伍,由货郎带路来到了石室山。接到仙姑后回到村里,人们发现仙姑化作了一瓷水瓶。不多时,天降大雨,解了村里的大旱之危。从此,每逢大旱之年,桑村一带群众,便举行接仙姑求雨活动,而且接仙姑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传遍文水西半县。
据清乾隆三十六年()《汾州府志》及庙中碑文记载,每逢仙姑寿辰或遇旱灾,文水人便“斋洁易服”,集十八村的民间艺术精品,前往灵泉洞“求圣水,肩圣像而来”。
祈雨活动最早为桑村,后发展到北关、堡子村、南关、私评、岳村、冀村、韩村、麻家寨、杨家寨、武家寨、乐村、桥头、东夏祠、西夏祠、北夏祠、孝义镇、马村十八个村社。每逢大旱之年,挑选七到九名五十岁以上的“善人”,另派一名敲锣开道的,俗称“探光光”,两三名伙夫相随,带吃食锅灶,“善人”轮抱瓷水瓶,择吉日赴介休石室山祈雨。到达后焚香磕头,将塞捻瓷瓶放到两个钟乳之下,直到瓶内纸捻潮湿一截为止。据说纸捻湿一寸,就下雨一尺。这时,由“善人”将水瓶抱上,光头赤脚返回,直到马村洪福寺舅舅家村歇马。择吉日集中十八村,抬上柳条编的凉轿,返回桑村麻衣仙姑庙,将水瓶捧到仙姑像前供桌上。接着由原来的“善人”轮流祈雨,每人一炷香的时间,大约七天时间才完。下雨后,要唱神戏、闹红火酬谢麻衣仙姑。后来又增加了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土堂、里洪六个村社。至此,接麻衣仙姑成为二十四个村社的大型祀神活动。
接麻衣仙姑初为民间自发,到明代官方参与进来,据清末《文水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四年四至八月文水境内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干枯、土地荒芜,久旱盼雨的文水人,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于农历的七月廿六麻衣仙姑寿辰之日,全县十八个村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祭祀祈雨仪式,并由县令亲自主持。此事在《建仙姑锡雨记》中也有记载:
嘉靖庚申岁,骄阳肆虐,甘泽不沾。兹里李公朝宦,因与里李益、张元真、张朝德议之云:方今旱魃为灾,至孟秋月七日,嘉禾枯槁,黎民汹汹,如有忧人之念,必不忍也。常闻往年遇旱,乃祖亲诣石室山,拜取圣水,曾霈泽焉。诸公效前事否乎?三人佥曰:此夙心也。于是翌日斋洁易常服,备资粮,同心力,乞给帖文,诣石室谒姑之庙。而祝之曰:“天时作殄。民不聊生,愿祈有神大霈甘霖,蒸民既粒,刻石以记。”辞毕,遂求圣水,肩圣像而来。是陕西高陵庆庵赵文运,适丞是邑,闻其事,率所属出郭迎拜道旁,复俱谒庙,因请邑庠高生牟谦、王生恺、张生松、马生义,赞礼毕。俄顷山川出云,微风翕而条不鸣,轻雷动而霖乃作。
清代鼎盛,知县除发帖文、贴告示之外,要专门拨给钱粮,还要亲自参加,对麻衣仙姑施礼。
当接麻衣仙姑祈雨的活动发展成为文水县内二十四村都参加的祀神活动后,各村又衍伸出独具特色的红火,有“桥头大鼓、岳村呱子、马村的铙、堡子村的帆儿、背棍、铁棍、转心抬阁、牛拉阁、发杆、旱船、龙灯、高跷、大头和尚、花鼓、自乐班等”。其庆贺盛况赛过元宵节的庆贺活动。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岳村呱子(俗称“铙儿”),主要演奏古乐《雷公闪电》。在演出时,大铙上抛4至6米时不偏不摆,稳落手中,其乐点仍在节奏中,大铙可单抛,也可双抛。其抛向天空所发出的奇妙之声,仿佛一道闪电,撕裂长空,这种“人与天”对接的壮观画卷,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桥头大鼓、背棍、铁棍、转心抬阁、牛拉阁、发杆、旱船、龙灯、高跷、大头和尚、花鼓等民间表演技艺都各有看头。每次举行祈雨仪式,街道都人山人海,群众争相观看,全民狂欢。当地百姓在娱神的同时也得到自娱。
另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是仙姑的生日。这一天桑村出嫁的姑娘们都会回家赶麻衣仙姑庙会,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庙会一般为三天,从七月二十五到七月二十七,像其他各地的庙会一样,村民们会邀请亲戚朋友,周边村县的商人也会前来过会,戏班和秧歌队也要在麻衣仙姑庙内的戏台上连唱三天的戏。庙会期间,整个村子里也如同过年般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逛仙姑庙、听唱戏、看杂耍、购买物品,“不亦乐乎”。
上个世纪20年代最后一次祈雨活动结束后,文水县各村为接麻衣仙姑所创的红火就转为节日庆典的地方民俗活动,被搬上元宵节庆贺的舞台。新中国成立后,经挖掘,整理,文水呱子由原来的《雷公闪电》一种鼓谱,发展为《电闪雷鸣》、《乌云翻滚》、《浦江甘霖》、《喜庆丰收》四部乐章。演员们在演奏时也会随着乐章内容的变化,组成“方阵”、“圆阵”、“群花阵”、“四角阵”、“菱形阵”、“八字阵”、“天门阵”等多种画面阵图;在阵图变化调度中又采用了“二龙戏珠”、“双龙出水”、“金龙摆尾”、“龙的八卦”等流动的阵形画面。这些静止的和流动的画面互为铺垫,互为衬托,气势恢弘,十分壮观。岳村呱子由此成为当地最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区域社会民俗文化。另外,如桥头大鼓、旱船、大头娃娃等节目,也逐渐脱离原有意义,被搬上当地元宵佳节的庆贺活动中。
至此,无论是祈雨仪式还是庙会祭祀都更多地承载了娱乐的内涵,逐渐脱离其原始功能,对麻衣仙姑的信仰更多地是转为当地各种庙会民俗文化的传承载体。
附碑文:
助缘碑记(篆书)
重修石室山麻衣仙姑庙助缘碑记
天下惟神之灵感,最易入人心。不惟诚于好施,乃可垂永久。如我文邑志载,麻衣仙姑善施雨泽,有求必应,依口口来久沐神惠。汾郡之西所称梦云,口有居室山、灵泉洞,此仙姑得道所也。唐时,庙貌巍峨。有明兵火后,圮址殆尽焉。兹住持妙秀今欲重修殿宇,指簿
至邑募化。城关善士胜任张君等欣欣转告,阖邑无成盛举。闻者果愿伸感戴,踊跃乐输,不弥月间而共集银六十二两七钱有奇。此固人心好善之诚而求仙姑之灵爽,素积其中,皆发于不张自己者矣。
修职郎口州府石楼县儒学训导王国光撰丁酉举人原任江南句容县知县胡为籀书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文水县事加一级古吴黄圭乡进士改授修职郎文水县儒学教谕秀水樊霖修职佐口文水县儒学训导禹都何鳌
文水县典史加一级古虞葛大业
城关城经理人 樊 璞 张胜任 王 明 都振威 樊国绪 王应鹤
张胜臣马生洪王廷楞李贵春马世显赵国栋瞿新贵郭玉龙孟大壮赵方灼程文块张元灿太原口口驻防文水县城守厅阳宜张嵩年
大清乾隆三十三年()岁次戊子夏五月谷旦
规格:×75×18 拓:年8月12日 现存:庙院外
百世流芳(正书)
重修麻衣仙姑庙碑记
《南华经》云,藐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阅其言,若河汉之无极也。既而思之,神人无功而其为功也。滋大又何疑焉?余邑桑村,素有麻衣仙姑庙,不知创建所自始。父老所传闻,生于汾邑洪哲里,隐于石室灵泉洞。麻衣草复修炼成仙,嗣后凡远近居民有求必祷,无祷不应,感通之妙,不可思议。岁旱祈雨,甘霖应祷而施,更屡着灵显。《记》曰,有功于民者则祀之。兹之所建成,谅非祀淫。可知第历年既久,上雨旁风,不无剥落,其何以妥我仙灵。里人公议于壬辰年重加修葺,阅乙未年丁亥月工竣。金碧辉煌,庙貌巍峨,落成之日而请记于余,余
不敢以不文辞。尝考《神仙传》,王方平降蔡经家,遣人召麻衣仙姑。既至,举家见之,乃十七八好女子,于顶上门髻,余发散垂至腰,手爪如鸟,谓方平曰:“自接待以来,东海三为桑田,向至蓬莱水浅于往昔。过口行将复为口陆矣!”方平谓经曰:“姑,神人也。”又秦卧麻口为始阜监筑长城,性严酷,督人大必鸡鸣始息。其女悯之,假为鸡鸣,君鸡鸣,民将少息,后仙去,人亦称麻姑。云今之所祠者,其郎口之所传,与口别有其人与,是未可知也。要之仙佛菩萨皆以慈悲为心。今邑人祗奉仙姑极其诚敬如此。吾知仙姑之灵必欢喜踊跃,被发大口以呵护于此也。而今而后,名耆寿康,幼孤遂长,五谷登而百物昌。凡我桑梓敢忘多福之口哉,爰是为记。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充国史馆篆修官兼武英殿四库全书会要分校官加一级邑人王钟健谨撰
儒学生员成俊才谨书
敕授文林郎知文水县事加三级纪录五次昌黎高宫口捐银贰拾肆两
试用吏目借补文水县典当史会稽董程捐银壹拾贰两
起意人
经理人 李天光
李 洁 李 洁
李闩显
主簿人 郭永昌 李 洁 成俊秀
存钱人 张尔谦 李绍晋 康义山
书名人 郭培礼 李 洁 李钟山
买办人 郭明谊 李 旺 张 敏 郭富安 成建功
李景隆
催布施人 张 绅 李景隆 李天光 李 湟 郭兆麟郭 渠
督工人 成尔积 郭维仪 张 贤 李天光 张全法李天锦 郭存廷
张尔宽 成俊恒 李 清 王好文 李 湟 成治光李 彦
冯治龙 张 疏 高 玉 马光明 李 禄 张绍海
助工人 成尔绩 郭 渠 张 佩 张 纯 李长春
郭存元
郭文照
李绍唐
成思中
张崇礼
助车口人 李绍晋二十九工 张尔让二十八工 张纶二十一工
张纯十八工 李旺十七工 康义山十五工李景隆十四工 张 敏十一工 成尔积十三工张全法八工
张尔荣四工 张绍海九工 冯治龙口工李 绿七工
成俊才七工 郭永昌四工 郭明谊四工李 清四工
李 彦四工 张荣四工 郭存元四工王好文四工
成建功三工 张绍汉 郭 旺
住持普福 徒通法 侄通年 徒孙心远 心妙 曾孙元宝 曾孙果裕
梓人宁秉新刊
大清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阳日谷旦
规格:×75×18 拓:年8月12日 现存:东配殿廊下 程度:良好
重修碑记(篆书)
重修麻衣仙姑庙碑记
治城东北桑村有麻衣仙姑庙,创建何时,仙姑为何人,代远年湮,颇难稽考。惟邑人敬奉之弗少衰,咸称旱魃为虐,有祷必雨,感通之妙,有不可思议者。余闻而异之,未敢遽信。民国八年岁己未,六月大旱,秋苗之出土者将就槁焉。邑人之汾阳石室灵泉洞祈祷于仙姑,余步行十五里迎仙舆于郊外。是日,炎威如故,有云辄被风飘散,私心窃计,旱象若是,仙姑虽灵,安得骤慰农望哉。既而,奉仙舆入庙,焚香礼毕,浓云密布,移时降甘霖三寸。越闩,又雨既沾既足,苗之槁者勃然以兴。岁则大熟。一时远者近者齐来顶礼,感颂仙姑之灵异不置,夫有功于民者则祀之。考有清乾隆四十年《重修碑记》于仙姑之出处,虽亦不甚详明。然灵应若此,断非淫祀。后之人崇德报功,自当有加无已。百余年来,风侵雨蚀,庙宇颓废,栋欲折榱,将崩。几不足以妥仙灵,里人有告余者,谓前辈父老,议又兴修者屡矣,俱因事口果,可奈何?余忝为邑宰,爰集诸绅董而谓之曰,举废兴坠有司之职也。协力同心,事无不济。今岁时和年丰,未始非仙姑口赐。吾侪共发宏愿,修葺此坍塌之神庙,可乎。众曰,唯唯。某愿捐资若:厂,某愿劝募若干,踊跃争先,略无难色。即于民国九年口口开工,八月工竣。董其役者为四乡士绅及街村长等共募钱五千余串。因势利导,不费周折,凡六阅月,仙姑庙内外,金碧口煌,焕然一新,顿改旧观。爰于其成也,记其始末如右。
分发奉天任用县知事内务部一等三口警察奖章知文水县事续思文敬撰
城内西街街长刘桂芸敬书
前清举人现充高等学口弓箭术教员本村村长李用选篆额合邑绅士陈义和成华成桂森乔汝卫杜凝瑞孙秉钧
马文清 成世荣 苏堂栋 石如玉 米育英 苏界贺
总理 郭上卿 武克用 郭德发 侯增芬 武锡魁
刘桂芸
麻履青 刘廷佑 成 茂 成育众 张士俭 刘迪功
本村总理 郭占财 李用选 李玉兰
协理 田永福 李林高 郭凝辉 王守渠 李玺高李吉祥
郭良寿 王玉贵 郭世祥 李玉元 张有馀 李联华
李用廷 张成玉 李映馀 康学中 成广大 梁行舆
管 账 李洲 郭良寿
助 工 王木铎
石 匠 二合厂 长盛厂
木 匠 张庆福 李三多
泥匠 孟天福 张企仁 刘寿康 翟昆玉 李应谦
郭世桂
丹 青 李三乐 张士功 田雨润 李成德 张福喜
住 持 张万财
中华民国十年()岁次辛酉七月二十六日谷旦规格:×75×18 拓:年8月12日
现存:正殿廊下
(许江娥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