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东征行动泄密,阎锡山做了两手准备,最

北京湿疹专业医院 http://pf.39.net/xwdt/210706/9150611.html

年2月的初春,晋西南吕梁境内的黄河已经解冻,滔滔河水夹杂着冰块由北向南奔流不息,两岸原野上的黄色地表也随着雪的熔化东一块西一块地露了出来,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个时节大家都猫在家里不出门,因此即使在白天,所有的居民点都难见到人,只有屋顶上的炊烟和偶尔发出的几声狗叫显示着人的气息,一过黄昏,两岸就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20日晚10时,黄河西岸的绥德县沟口,这是个白天都没有人渡河的渡口,晚间却突然热闹起来,在昏暗的月光映射下,通向黄河的小河汊里隐隐绰绰出现了60,70条木船,其中有约30条船正排着一字纵队慢慢由小河汊进入黄河。

小河汊和黄河岸边有很多没有熔化的冰块和碴子,这些冰块和冰碴子阻挡了船行进的速度,因此这30条船行进得很慢。借着微弱的月光,可以看见船头架着机枪,敞开的船舱中还有数十名战士,他们都手持着步枪,河面上寒风刺骨,战士们却安静地蹲在船舱中央,偶尔说两句话都刻意压低着声音,显得非常肃穆,与他们的安静相对,是每条船上的4名船工,他们缓慢却有力地划着船,小心翼翼地避免着船被冰块和冰碴破坏。

船慢慢进入黄河主河道,河面的冰块逐渐减少,30条船的速度慢慢加快,到了水深处,经验丰富的船夫们开始全力划船,水流和船夫们的力量使得船速陡然增加,咆哮的黄河水声以及冰块撞击船体的声音使得战士们无法交谈,他们看不见对岸,但是他们都来自南方,根据白天看到黄河宽度和此时感受到的船速,他们猜测很快就要到达对岸,而以他们在南方打仗的经验,靠近河岸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尽力压低身子伏在船上。

“哒哒哒”,不出战士们的所料,就在船快抵达岸边时,对岸突然响起了机枪声,接着是一片的机枪和步枪声,战士们耳边立刻出现了“嗖嗖嗖”子弹划破寂静夜空的啸叫,但除了船上的机枪手还击,战士们还是安静地伏着。船夫们有些害怕,手中的桨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靠近船夫的几个战士起身接过船夫手中的桨划了起来,船以更快的速度向对岸冲去。

对岸虽然枪声四起,但是黑夜之中显得很盲目,枪声不密,机枪更是胡乱地扫射,这让船上的战士们心情有些放松,他们都久经沙场,擅长夜战,他们从枪声中判断敌人缺少夜战经验,只以盲目的射击壮胆,而且他们还判断敌人不多,反而自己船上的机枪反击很有效,各条船上的机枪间断性的几个点射之后,对岸的机枪立刻哑了好几挺。

突然船被重重地撞了一下,这是船底碰到了河滩,这些来自南方的战士们不等命令就起身一个接一个地往下跳,每条船上大约跳下了30余名战士,这相当于3个班,之后他们又以班为单位呈散兵队形一字排开向前冲,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他们冲到距离敌阵约20米处,在班长整齐的号令下向敌军阵地投掷手榴弹,他们的配合很熟练,一个班的士兵同时掷出的手榴弹能覆盖十余米宽的敌阵地,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杀伤,爆炸的火光又起了照明作用,他们能看见对面的敌人,火光之后,他们听着班长的号令挺着刺刀下冲入敌阵进行白刃战。

阵地上的敌人已经被手榴弹炸得死的死伤的伤,没有受伤的已经所剩无几,他们无法抵抗冲进阵地战士们明晃晃的刺刀。没多久,敌人的河防阵地就被突破了,枪声向黄河东岸的纵深远去,随即,后续又有大批战士乘着木船靠上了黄河东岸。

于此同时,距离绥德县沟口多里的下游,清涧县的河口也上演了同样一幕,数十条船的军队强度黄河,占领了东岸河防。

两支强渡黄河的部队就是刚恢复番号的红一方面军。黄河东岸是山西王阎锡山的地盘,他在黄河设置的多里长的河防阵地被红一方面军突破了。

一、红军为什么要东征?简单的一句话总结

年11月6日,由红一,三军团编制而成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和红15军团会师,两军欢欣鼓舞。中央红军的陕甘支队不仅摆脱了蒋系中央军的大规模围剿,而且会师后的规模扩大了一倍,还在直罗镇一战以微弱的损失歼灭东北军一个师,这就使得离开江西根据地后不断遭到围追堵截的中央红军,终于有了喘息之际,他们可以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并壮大自己。

形势看似一片光明,但是高兴之后,忧虑随之而来。

陕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贫困地区(就是现在也还没有摆脱贫困),交通更是闭塞,又遭受国民党军四面围困,粮食和生活用品运输通道完全断绝。

恢复番号的红一方面军由三支红军组成,来自陕甘支队的红军不用说,因为刚刚经历了长征,体质弱装备差,就是提前2个月到达陕北的徐海东红25军也是营养不良,因此红军急需恢复体力,获取营养,但是陕北贫瘠,又被封锁,无法自给自足。

此时的陕北进入了深冬,红一方面军1万多人却没有冬装,因为陕北不产棉花因此无法自给自足,更还有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向陕北开来,一旦三军会师,将有近8万之众,现有的陕甘根据地根本无法提供这么多军队的衣、食、住。

更严重的,随着数量庞大的红四方面军5万人马往陕北而来,使得围剿红四方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主力跟踪而至。西北地区除了原有的近20万东北军和西北军外,又将增加数十万中央军,这对红军来说又是一次大危机。

要应付危机,红军必须向外扩张,只有通过扩张才能巩固和保存自己的根据地。在扩张的问题上,中共中央有一致意见,但是在如何扩张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不同看法。

有的主张往西到宁夏和甘肃,因为这个地区国民党军力量薄弱;有的主张往北到绥远,察哈尔和内蒙,因为可以背靠苏联获取援助;还有的主张往南打东北军和西北军,扩展现有根据地;林彪主张到陕南打游击,他认为陕南比较富裕。

中共中央领导干部的主张很多,就是没有人主张到山西,而偏偏这个主张被毛泽东提出来了。毛泽东认为,到内蒙背靠苏联是不错的方向,但是要走山西这条路。

于是,在年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会议上毛泽东做军事报告:在巩固陕北根据地的基础上,开辟大约5个县至10多个县的山西西部根据地,这片根据地北到绥远,可以通过外蒙和苏联联系,并扩大1万5千多红军。

毛泽东的报告得到了张闻天和周恩来的支持,但也招致很多人反对,特别是很多军事将领们认为山西不适合建立根据地,因为阎锡山在这里统治了几十年,有近10万的军队,还有成熟的兵工厂和一整套严密的行政管理措施,就是黄河河防都很难突破。

反对的军事将领中,包括举足轻重的彭德怀和林彪。

彭德怀认为红军体质弱,数量少,担心突破不了黄河河防,而且就算渡河过去,如果遇到强大的敌人撤不回来,不仅渡河的红军遭到损失,连陕北根据地都保不住。

林彪则一心一意要去陕南。

虽然有这么多重量级人物反对,但是毛泽东,张闻天和周恩来始终坚持自己的态度,他们向大家讲了很多道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红军东征可能会失败,但是不东征一定会失败。

二、红军的东征情报提前被泄露,阎锡山是什么态度?

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东征战略后,红军上下就开始了东渡黄河的准备,为确保渡河成功,既要做到知己知彼又要做到保密,因此彭德怀亲自对绥德县沟口和清涧县河口的两个渡口进行了侦察,明确了对岸敌人的工事和火力配置情况,并亲自督促制造木船的工程。

红军的所有集结和开进行为都被严密封锁,而且部队的运动都放在夜晚,遇到小的居民点可以严密封锁,遇到大的居民点就绕道。在本来就没有什么人的黄河西岸,红军做这些事情一点都不困难。

但是,红军的运动并没有做到保密,他们的行动一开始就被张学良和杨虎城发现。

红军瓦窑堡会议于年12月25日结束,但仅过了不到半个月,在年1月8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就专程到太原告诉阎锡山,红军正在做东渡黄河的准备。

对张学良和杨虎城提供的情报,阎锡山有些不以为然,他虽然没有和红军做过战,但是对红军的主张却非常熟悉,他认为对付红军有两手,在政治上先把土地分给百姓,让红军无土地可分,在军事上则要把红军放进山西来打。

张学良和阎锡山的副手徐永昌建议严守黄河,将红军挡在山西之外,但被阎锡山拒绝。

阎锡山之所以想把红军放进来,主要是他有两次把军阀部队放进来打并赢得胜利的经验,一次是将陕西的郭坚放进山西,一次是将河南的樊钟秀放进山西,结果都获得了胜利。

三、红军为何放弃建立山西根据地?

红军东征战役发起后,渡黄河的行动非常顺利,红1军团在上游的绥德县沟口,红15军团在下游的清涧县河口,两军仅一夜就突破了阎锡山的防线。22日上午,红1军团占领今柳林县南部的留誉,红15军团占领义碟镇,22日下午,两军分别攻打中阳和石楼两座县城。23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到达石楼县义碟镇的张家塌村。

战事进行得非常顺利。

24日,毛泽东根据当前阎锡山军判断,认为阎锡山是仓促应战,而待他的部队全部集结到位要花掉10天的时间,因此他命令红军用10天时间准备应付阎锡山的大部队。

毛泽东低估了阎锡山的军事集结能力。

事实上,26日阎锡山决定反击,当天他就集结了7个旅的兵力,27日,他的72师麾下独2旅就和红1军团交上了火,虽然独2旅被红1军团全歼,却显示了阎锡山军的快速反应能力。

由于阎锡山把红军放进来的战略,之前他的部队和红军发生的战斗都只能算是小规模,而独2旅和红军的交战则代表阎锡山军正式点燃了和红军的战火。

歼灭阎锡山独2旅,使得红军的战斗意志高昂,更让红军高层看到了在山西建立根据地的可能。阎锡山着急起来,他立刻又集结了4个纵队共3万余人的军队进行反击,他的反击得到了蒋介石9架飞机的支援。

非常有意思的是,红军和阎锡山军不约而同想到了一起,他们同时同地向对方发起了进攻。

3月8日,红军方面制定了在孝义县西部的兑九峪打击阎锡山军的计划,而同一天,阎锡山的杨效欧2纵,李生达3纵也决定向兑九峪的红军进攻。

结果,同时进攻的双方打成相持,由于红军人数少,装备差,因此无法和阎锡山军拼消耗,见战斗成胶着就主动撤退。但此战没有能够大量歼敌,结果使得红军无法实现在山西西部的中段建立根据地的计划,为此,红军更改目标,将建立根据地的重心定在了晋西南。

为了达成在晋西南建立根据地的目的,红军以红15军团朝晋西北佯动,吸引阎锡山主力,红1军团则乘机往晋西南扩张。

结果徐海东的红15军团打得相当好,一度冲到太原郊区,占领了晋祠,调动了阎锡山大部队,并在调动过程中会合刘志丹第28师又歼灭了2个团的阎锡山军,遗憾的是刘志丹在临县三交镇牺牲。

乘红15军团调动阎锡山军的空挡,林彪率领红1军团在富裕的晋西南大量扩大红军和收集物资,在短短的2个月中,红1军团扩充了红军7千余人,收获50余万银元和大量的药品,粮食和布匹。

红军在晋西南和晋西北闹得轰轰烈烈,迫使阎锡山对局势进行了重新评估,他认为凭自身的力量已经无法对付红军,便不惜求救于蒋介石。

阎锡山的求救让蒋介石求之不得,他立刻命令陈诚率领10多个师的中央军从娘子关和风陵渡两个方向进入山西,在山西推行他对中央苏区围剿时采用的堡垒经验,四处构筑碉堡,设立封锁线,截断红军退回陕北的道路,在构筑封锁线的同时,以军队加以围剿。

在4月17日和18日这两天,中央军关麟征师和林彪红1军团展开大战,结果红1军团损失了第2师师参谋长和2师下属5团团政委,人员损失不在少数。

聂荣臻和林彪感到了危机,4月24日,他们同时致电毛泽东和彭德怀,认为此时红军又面临蒋系中央军堡垒主义的围剿,红军将重蹈江西苏区的覆辙,他们建议乘中央军的堡垒未建成,封锁线未封闭前跳出包围圈,西撤黄河。

形势非常艰险,毛泽东和彭德怀听取了聂荣臻和林彪的建议,下令红军撤回陕北。结果,红军的撤退比中央军的全面进攻仅仅提前了一天。红军西撤黄河的命令是4月28日下达,而中央军的进攻时间是4月29日。

5月5日,全部红军西退到黄河边开始渡河,数日后全体红军退回到陕北。

四、事件评价

红军的东征,最终没有达成在山西建立根据地的目的,但是红军对陌生的晋西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暂时解决了红军急切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今后八路军的抗战埋下了一颗种子。

红军东征的结果,又扩军又获得钱粮,能够让红军渡过一个寒冷的初春,而令当时的红军没有料到的是,东征促使了山西抗日形势的形成,这个抗日形势的形成,又为日后八路军在山西进行敌后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山西的地理环境非常重要,一直是北方外族入侵的重要途经,当年的蒙古大军就是利用山西的地理,对大宋居高临下形成战略俯冲,从而一举灭了大宋。日本侵华的重要战略,就是沿着蒙古大军的路线,以山西为兵力集结地进行全面侵华,而红军进入山西就让日军非常紧张,他们开始由绥远往山西集中。

如此,山西就存在着几股势力,红军,蒋系中央军,日军和阎锡山军,阎锡山认为自己“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哪一颗都不能踩破。”所谓的三颗鸡蛋,就是红军,日军和蒋军。

阎锡山权衡之下,最终做出了联合红军抗日的策略。这个策略实际促成了国共两党在山西的首先合作。

于是,红军撤回陕北不久,俗称风雨不透的山西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牺盟会,日后又成立了为八路军输送重要人才的山西新军,因此,红军东征为今后八路军在山西创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80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