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沁园春·雪》是作者最负盛名的词作,代表的是作者文学创造的高度,当然也可以说,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诗词的高度。
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都是年2月,都是写作于山西。一种说法是写作于石楼县,另一种说法是写作于清涧县袁家沟。这两个县是紧挨着的,中间隔着团园山-四十里山山脉。两个县的地形和气候都差不多,所以都能说得过去。
这首词传播非常广,几乎本文的所有读者都读过,都理解。最大的原因在于语句非常浅显,没有过于深奥的文言词汇,有几个典故,但是都不生僻,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
老严写文章的宗旨是,让看过文章的人有所收获。因此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就不写了,主要从细节方面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感悟。
先把这首词复制粘贴出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字典上对北国的解释是:指祖国的北方。然而这个用法起于什么时代,什么人最先用,并没有挖掘。但是这个说法肯定是没错的,相对的,南国峰烟正十年,南国指祖国的南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然都是夸张。下雪天别说万里,如果下得很大,有时候对面都看不清人。
莽莽,是无边无际的样子。然而长城本身是沿着山建的,长城内外高低起伏,怎么又会无边无际呢?有厚厚的积雪固然是原因,更主要的是作者着眼点很高,是一种俯视的状态,所以群山地形看起来一望无际。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对应的是万里雪飘。雪下的样子才会苍茫一片。
大河当然指的是黄河,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远古图书《山海经》里,就多次提到。“河”这个字在那时候是对黄河的专用称呼,后来才变为在前面加字可以变成其他河流的名字。大禹治水,重新引导百川形成黄河,在下游开辟了九条河道并行,重新汇合后流入大海。不过后来黄河多次改道,九流归一的状态已经没有了。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应的是千里冰封。当然一个顿字,好像流水一下子被冻住了,给人印象很深刻。
总体来说上面的景象都是静态的,虽然有下雪的描述,但是也影响不了整体的静态。而下面一下子动起来了。不是小范围的动,是整个视野的动,激发整个心灵的动。山就像银色的蛇一样舞动起来,高原就像白色的象一样奔驰起来。为什么山原会动?这个大家都是明白的,在大雪飘飘的影响下,本来静止的事物看起来就像在动一样。
伟人就是伟人,信手拈来就是一片高原,就是一组山脉,视野之广阔,胸怀之宽广,古往今来没几个人比得上。而大视野、大事物更能激荡人心,这就是这首词的长处之一:读者眼中晃动的是山河,是世界,是宏伟和震撼。更何况还有下面一句。
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当然纯粹是想象。下雪天气阴云密布,天看起来很低,不管地面看起来怎么在动,跟天之间都是有分界的。然而作者狠狠夸张了一把,让地面的景物和天争锋,动态到了极点,让意境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们读这首词,就像坐过山车,由静而动,越来越快,并最终到达极致,飞向天空。
后面两句是高潮后的延时,就像一首曲子到了最高潮之后,需要逐渐降低下来一样。当然同时,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祖国山河,大雪停了,旭日东升,红白相映相融,呈现一片浓艳的绚烂。红装素裹,妖娆,这些都是用在人身上的词语,所以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
但是仅仅说用了拟人手法,还真没有读懂。红装素裹、妖娆这两个词语,的确是用在人身上的,但不能用在老严这样的抠脚大汉身上,这是形容娟娟女子的。而之所以把祖国河山形容为女人,其实是为了引起下文。
江山如此多娇,娇,形容女人美丽可爱,正好是对红装素裹、对妖娆的概括,承接了上文。所以作者非常具有匠心,把这首词的上下阙组合得天衣无缝。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就是鞠躬。我们知道,在封建王朝,朝廷要举行祭地的仪式。北京的地坛就是祭地的专用设施。祭地,固然表现对五谷丰登的祈求,更体现对土地的敬重。江山就是土地。土地就是国家。对土地鞠躬,这是对神圣国家的敬重。而被土地鞠躬的人,肯定就是治理国家的人。所以这一句才引出的是秦皇汉武,而不是张三李四。
秦始皇,中国的第1个皇帝,中国封建制度的缔造者,统一了全中国,统一了度量衡,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的雄才大略,没有人不承认。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第1个黄金时代的缔造者,开创了大洪水之后中国历史的高峰。唐太宗李世民,被康熙皇帝誉为千古圣帝,中国第2个黄金时代的缔造者,同样是统一全中国的功勋皇帝。当然宋太祖赵匡胤比起以上三位要差一些,但他也亲手缔造了大宋王朝,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辉煌的时代。
然而对于这些顶天立地的古人,作者用了一个“惜”字。因为他们武略惊人,文才不足。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意思其实差不多。文采,最古老的意思是花纹和颜色,后来比喻文章词藻华美。风骚,本来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用来指代华美的诗词。其实宋太祖也写诗,李世民的诗词是具有一定高度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还是隐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就是比较明显的夸张了。天骄是天之骄子的缩写,本来专指的是匈奴单于。《汉书·匈奴传上》:单于遣使致书汉朝说:“南面有大汉,北边有强胡,胡人是天之骄子,不因为小的失礼以自寻烦恼。”后来把北方游牧民族的单于都叫作天之骄子。作者在这里用来指代成吉思汗。有了作者《沁园春·雪》以后,今天的人们一般把天之骄子当做是成吉思汗的专用代名词了。这是这首词的巨大影响力所致。
读者朋友们都看过《射雕英雄传》,所以弯弓射大雕就不用解释了。当然成吉思汗不只是会射箭,他具有战争天赋,历朝历代的帝王没人能打到欧洲;也具有政治天赋,保持了蒙古帝国的强盛和发展,并为元王朝的建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成吉思汗年代,蒙古人是没有文字的,所以成吉思汗在文学方面一无是处。
作者为什么那么注重文采?是体现出自己会写诗词,古代的帝王都不会吗?老严认为没那么简单。作诗填词,在古代是民间技艺,尤其在明清时期是上不得台面的,这不是作者可以骄傲的理由。老严认为,作者影射的可能是文治。
在《资治通鉴》,记录了下面这个精彩故事。
李世民登基之后不久,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的爵位,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李世民说:“朕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申明。”
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
李神通论辈分是李世民的叔父,李世民对他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这其实也是自谋摆脱灾祸的举动。然而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侵犯,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
这一个故事,事实上是说明了在李世民心中到底是文治重要还是武功重要的问题。当然具体到情景里,李世民要压李神通,故意把文治拔得比较高,但是也充分说明了,在他眼里,创业固然艰难,守成更加重要。
而伟人在长征刚结束不久,是不是就想到了文治之重要呢?老严对这一段历史了解不多,不敢妄加评论,但就这一首词来说,可以往这方面分析。
作者把五大帝王蒙太奇一样摆出来,用一个“惜”字来评价,用一个“往”字来结束。这个往字是过去的意思。数,算得上。风流人物,最初见于《三国志》,但是大家最熟悉的还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指的是杰出的能够左右天下大势的人。当然在这里,特指古代杰出帝王。
还看今朝,按一般的解释是:还要看今天的人民大众。老严准备随主流,不多讲。
这一首词,主要内容可以用一个拼音来概括:di。上阕讲的是地,意思是国家,下阕讲的是帝,意思是领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后者主宰前者。这种着眼点,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更何况作者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放进一个写着“惜”字的箱子里。一般人别说没有这个思维,也没有胆量。我们只能说伟人胸怀,无人能及。而这,同样是这首词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方。
几年前看到一个评论,说的是这首词该对仗的地方没有对上。其实按照词律,这首词根本就没有什么对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词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两句平仄是一样的,而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平仄相对。同样的“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词律也没有要求是对偶句。
不亲手填词的人一般讨厌说平仄,而老严是亲手填词的人,所以比较注重。老严是省级诗词学会会员,不过填词真不怎么样。在这里放一首老严填的词,不为别的,只为献丑。如果《沁园春雪》是泰山的话,老严这首词就是泰山下一颗小石子:
减字木兰花·观中国地图有感东南西北,万里河山成五色。吴楚三湘,自古风流傍大江。天长水远,相识都如云雾散。迪化楼头,夏雨潇潇尽是愁。
毛泽东诗词鉴赏珍藏版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旗舰店¥26购买《沁园春·雪》是主席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当然他的作品还有很多,《水调歌头·游泳》《沁园春·长沙》等都是名篇。多读主席诗词,接受熏陶,对于开阔胸襟、增加度量非常有好处。这里推荐一本《毛泽东诗词集》,基本收纳了主席历年创作的大多数诗词。当然,对于部分字词有注解,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深入了解,需要自己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