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语文杯’江苏省中学语文论坛”活动
研修心得一
为落实国家课标精神,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促进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水平,决定组织我县初中语文学科教师参与年“七彩语文杯”活动。本次活动时间为年4月27日-4月29日,为期三天。泗阳县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积极参与培训,认真观摩,积极参与评论与提问,并对学习有了深入的认识。
研修心得
研修心得
3号李青
通过线上学习各位老师的教学示范课,我受益匪浅。总体感受是各位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教学过程设计巧妙,语言富有感染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将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校区李老师教学示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让学生以鲁迅的身份观察阅读思考阐述观点,且任务要求明确,尽可能援引或阐释文中的语句。采用问答法,提问时称呼对方为鲁迅,让学生在乎身份,加深思考。提问时“凭你们对鲁迅的了解”这样的语句频繁出现,使学生认同感十足,课堂氛围浓厚。
泰州市尤老师《昆明的雨》带领学生通过朗读阅读提示感受作者的闲适随意。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尤老师重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并让学生紧紧结合文本,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然后通过感情朗读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学以致用很值得学习。重视让学生圈点勾画,适时引导学生,课堂语言优美文雅,并且能够时时让学生深读文本,阐述自己独特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节课的老师都有其优秀之处,我需要一直学习,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COLLECTHAPPY
研修心得
24号张硕
今天非常有幸,在线上通过“七彩语文”学习了5节名师的语文课。五节课精彩纷呈,各有亮点,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浅谈每节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扬州市薛婧老师的《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是红楼梦中的著名选段。刘老师教学方式新颖独到,贴近学生知识储备,能够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分析故事和其中的人物形象,抓住典型人物典型性格,让整堂课有抓手,有突破点。
其次是南京市李老师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堂课给我的印象特别特别的深。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比较活跃。老师通过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什么是一堂成功的课堂,在我看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就是成功的。
还有一堂课就是胡杰老师的《孤独之旅》。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文章脉络的同时,也感受着主人公的情感的变化。让同学们看到一个小小男子汉是如何成长的。问题设置清晰明确,学生能够快速的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怎么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任务。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学习注意的。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颇深。
积累思维量,培养文化素养
35号姜欣怡
《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公布的这几天,我如坐针毡,对自己从事了五六年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把近三年的教案,拿过来对照课程标准,惊得一身冷汗。我迫切想要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状态。
《刘姥姥进大观园》:在比较中积累语文思维量
第一个重头戏是理清人物关系。薛老师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共同梳理文章大致内容,并用传统的括号分层整理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既能够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掌握。其次,是对比阅读,以黛玉进贾府时的排座场景和刘姥姥进贾府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感受中体会人物形象。最精彩的就是辩论环节的设置。我本身也很喜欢辩论,自己在上大学时也拿过全区最佳辩手,但是我很少将这种灵活而又充满思辨的形式设计到教学环节里。薛老师的辩论环节的设计,不仅在形式上拓展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更在内容上打开学生思路,促进思维量的积累。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在思辨中培养文化素养
李老师设计了几个环节,分别是“我回答不了的”“我们可以一起思考”“我回答不够好的”将教师这个身份在课堂中弱化,和学生共学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和学生进行辩论,把自己化作鲁迅,给学生设置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入文本。师生对话=鲁迅先生和时人的对话。
依据这两节课,我得到一些启示: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思想交流,而是一种揉文入骨的“手术”,语文课堂就是手术台,一旦开始“手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研修心得
18号周赛时
本节课马刚老师讲授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该课从日常生活着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代入感很强。这节课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马老师的声音特别好听、温柔,他的声音能够让人立刻安静下来,有让人静心聆听的魔力。
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的提问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课堂提问层层递进,极具艺术性。首先马老师提问:“在宗璞笔下,你看到了一片怎样的紫藤萝”,学生答:“紫藤萝具有生机勃勃、活泼、辉煌的特点”,你从文章的哪个部分看出来的?可以从一个词或一句话这些细节上找,马老师所有的提问始终紧扣文章。
而且马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每一次诵读都让学生的体悟更深刻,他注重学生的阅读情感。在读书时要求学生加入挨着挤着的动作,加上动作及注入情感的阅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他让个别学生读、分组诵读、全班反复诵读,在理解文章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接着,马老师提问:“作者看完紫藤萝之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并在书中找出,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老师加入了写作背景的解读,这一点很新颖,不同于一般课堂在课堂伊始时提出写作背景。马老师的这节课优点不胜枚举,我会不断努力、接近成为这样的老师,带领学生领略语文之美、生活之美。
我想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积极向上思想的传播,带领越来越多的学生领悟生活的真谛,热爱生活。我相信像马老师一样授课,每位学生都会成为一朵盛放的花!
生活的滋味
31号李艳
今天有幸听了尤老师的一节课,感触颇深。在尤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对汪曾祺的语言和他的人生态度有了一些更为深入的理解。
尤老师在课堂中巧用阅读提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更多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老师以阅读提示中对文中事物的概括,让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此过程中,尤老师并没有局限于对内容的理解,还处处体现着对语言的品味。汪曾祺的语言平淡而又有深意,尤老师通过一个“滴流圆”让学生体会到了汪曾祺语言的这种口语化,趣味性的特点。
这篇文章是充满诗意的,需要学生慢慢品味,尤老师没有忽略这一点,整节课堂以“读”贯穿全文。课堂中既有对语言美的品味,又有学生们充满感情的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品味人情,在读中品味平淡。
研修心得
9号王倩倩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其实也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杜小康这个油麻地的富家子弟在家道中被迫与父亲外出放鸭,在放鸭的孤独之旅中逐渐成长。因此,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字是不容无视的,一个是“成长”,一个是“孤独”。
由于这是自读课文,胡老师对这节课淡化了字词等知识的落实,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探析人物、感受人物心理变化;悟主题,领会生命真谛上,胡老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精确掌握是让我大为折服的。例如:胡老师在要求学生在梳理情节时,注意使用动词。这就一下子给了学生方向,而不是让学生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规范了要求,使得学生很快能明确答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本课的教学中,胡老师围绕”孤独“展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孤独,读孤独,释孤独。可以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已体味到了杜小康的孤独了。但是,除了“孤独”这个关键词,还有一个关键词——“成长”,怎么去体悟“成长”呢?胡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杜小康”的成长时,在第一步就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杜小康”成长的四句话,并作为重点标注下来,这也是明确给定了思考方向。接下来,胡老师在一步步的朗读指导中,慢慢引导学生体会“杜小康”的心理变化,体悟人物成长。不仅如此,胡老师沉浸式的范读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不仅学生投入了课堂,听课的我也沉浸在课堂氛围中。
-END-
编辑
李艳
审稿
李智
终审
晁向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