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石楼小镇新观察移民搬迁点见闻中原新

贵州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cgia.cn/news/chuangyi/1647595.html

石楼小镇错落有致、别具特色的青瓦黄墙小楼群。山西日报记者燕中兴摄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易地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村,由过去的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确保群众既能住上新居所,又能过上新生活。吕梁市石楼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文章,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石楼小镇不是镇。它是石楼县的一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小镇选址好,创意好,建筑美,有风格,产业就业前景好。

小镇之韵   

石楼,跟那首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是连在一起的。年,红军东征到此,毛主席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石楼古称沚国,春秋为屈邑,是晋献公儿子的封地。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龙形觥就出土于此。距离县城东南1.6公里,是一处商周文化遗址,相传是姜子牙封神的地方。作为一处深厚而优美的人文和自然所在,如今,这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座清新的小镇拔地而起,名曰“石楼小镇”。

鸟瞰小镇,阴阳鱼状的八卦图地势,错落有致而别具特色的青瓦黄墙小楼群,掩映在绿树繁花丛中。多名石楼百姓成了这方宝地的主人,使这盛名之地顿时生机盎然。

用石楼县县委书记油晓峰的话说:“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让老百姓换个地方住,而是要保证住得舒适,住得舒心。而且要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而不能为了搬迁而搬迁,为了任务而搬迁。”

不做第一,只做唯一。县里多次组织干部和专家团队因陋就简、风餐露宿,赴安徽、福建等地考察。最后形成现在独特的建筑风格。没有现成的样本,完全是一次艰苦的创作。

小镇规划占地亩,总投资3.9亿元。目前一期安居工程已经完成,安置移民户口人。

走进石楼小镇,但见参观访问的、徒步运动的、寻访古迹的、春游踏青的、摄影绘画的络绎不绝……

小镇小楼,或二层或四层,或徽派或川派,或晋北特色或兼而有之。71栋小楼,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用老百姓的话说,家里养只猫,都不会走错回家的路。

石楼小镇文化创意总策划、吕梁市记协主席刘向东从始至终参与了石楼小镇的创意、规划和设计。他说,石楼小镇始终坚守两个定位:一是文化立意,把上古先贤姜子牙和封神文化确定为小镇的文旅主题和文化品牌;二是规划与建筑,以“传承建筑文脉”的设计理念,集中展示多元化的中国建筑风貌,通过重新思考创作,注重实用性,实现规划设计上的创新。依山就势、和谐的排列组合,实现效果上的个性特征。

对于这座正在崛起的文旅小镇,当地人信心十足:福建看土楼,山西看石楼。

新居民们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认为,乡土社会是熟人之间的社会,是每个生活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的社会。故土难离,故人难分……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石楼小镇整村搬迁,集中安置,保持了原来的村落文化生态。从一个村里搬出来,又住到一个小区,成了邻居,又在一起上班,大家伙儿格外高兴。

我们访问了一户人家。门上的大红对联还在洋溢着春节的喜气:跟党走搬进温馨小区,迁新居告别穷山僻壤。

男主人叫宋俊喜。他说,他家花了块钱就住进70平方米的新房子。“我今年六十几岁了,一辈子没住过个好房子。全凭党的好政策,给我分了一套新房子。物业上给了一份工作,打扫卫生一个月元。老婆在厂子里做工,每个月元左右,老婆老汉加起来,每月多块,够花了。”

石楼县移民中心负责人刘奋升介绍,按照保障房原则和村民生活习惯,结合村民自筹能力与标准,规划建设人均不超25平方米的5种户型房,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记者见到搬迁户温海胜,瘦高而精神,面目和善:“我家去年喜事多,一是孩子考上了大学,二是乔迁新居。”他说两个孩子上学陪读10年,先是在乡里县城租房10年,花费很大不说,还受罪。这下有了新房子,不用再流浪了。

实践证明,只要是真心为老百姓操心的事,老百姓都很拥护。主管移民工作的副县长解利新对此深有感触:“七百座坟头一年迁完,太不容易了。”

结合县城北扩的建设思路,石楼小镇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推动与县城建设融合。“水、电、暖、公交同步配套,地下实现了雨污分流。”石楼县住建局副局长张国军介绍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东边的坡台上,配套的小学和幼儿园工程建设正酣。商周文化广场、姜子牙封神台、农耕文化园、停车场……配套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五公里就业圈   

建好了,住好了,老百姓干什么?这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石楼县把移民安置和产业布局以及未来发展通盘考虑,科学布局后续产业,实施移民点合作组织和农村土地托管组织、扶贫车间与产业园区“三个全覆盖”,近千户移民家庭确保每户一人稳定就业。

石楼小镇物业管理的个岗位用于搬迁户就业。小区3个扶贫车间,按工计酬,搬迁户灵活掌握上班时间。

在树德食品公司的扶贫车间,记者看到,10多位穿着工服的老年人在加工“枣夹核桃”。“按量计酬,一天能挣40元。”花甲老汉马来斌笑着说。

移居小镇以后,村里的土地怎么办?石楼的办法是用“党支部+合作社”的方式,托管农民土地。

45岁的温海胜说,他家在村里40亩枣林地费工费时,收入微薄,年成不好时还赔钱,多年来日子过得艰难。现在把承包地交给村里的合作社托管,保证年年有收成。去年他专心打工纯收入5万元,苦日子总算熬出头了。

日前,县里已经与浙江小商品市场达成合作意向,以安置点扶贫车间为依托,拓宽长期的就业渠道。同时,在石楼小镇东的山上开发亩农业生态园,搬迁户增收的同时能找回农村的感觉。当地人把安置点的产业布局形象地称为“五公里就业圈”。

石楼县县长陈浩告诉记者,石楼小镇的目标,就是激活红军东征纪念馆、黄河第一湾、毛主席路居地、棋盘山、永由古槐等旅游资源,建成辐射周边县市的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座文化地标。规划的预留地块正在招商引资,用市场杠杆撬动经济发展。

“石楼小镇建成旅游区,游客多了,我们不出门就能挣到钱。”温海胜最近整修门面,准备开个商店,期待文旅小镇红火的那一天。   山西日报记者赵峻青燕中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9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