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平忠诚执着守初心无私奉献担使命

石楼县罗村镇沙窑村位于县城东5公里处,全村有国土面积6平方公里,辖沙窑、崔家庄2个自然村。张瑞平于年10月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6年多来,他始终把“抓党建、促脱贫”紧紧抓在手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带领村里的干部群众建桥修路、发展产业,实现了全村大变样,现在的沙窑村村风文明、村容整洁,产业从无到有,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1万元,落后村变成了红旗村,逐渐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真情付出赢得民心

上任之初,面对沙窑村村风差、人心散的状况,张瑞平深感肩上责任重大,要在短期内提高村民素质,改变村风,凝聚合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着对父老乡亲的一腔真情,他认真聆听群众的心声,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亲人,用真情打动他们。

该村86岁的五保户田元春老人,一辈子住着父母留给他的破旧土窑洞,年久失修的土窑洞里面漆黑一片,加上风雨的侵蚀,早已岌岌可危,看着老人住在这样的窑洞里,张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给老人解决住房问题,张瑞平多次找老人的几个侄儿协商,一开始,几个侄儿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张瑞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次次地劝说,终于被打动,其中一个侄儿愿意把自己的旧房子让出来给老人住。为了让老人住得安稳,张瑞平和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们积极联系危房改造资金,帮着把房子改造好,又给老人添置了生活用品,把自来水接进老人屋里。逢年过节,经常抽空看望老人家,老人家握着张瑞平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

张瑞平坚持“用真心聆听百姓的心声,用耐心服务百姓的难处,用细心为百姓办事”,正是他的这份真诚使他一开始就赢得了沙窑村绝大多数村民的信任,尽管开展工作依然困难重重,但提到张瑞平没有一个村民能说出半个不字来。

抓党建强基固本添活力

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张瑞平立足沙窑实际,经过和驻村工作队协商,提出了强核心、补短板、谋长远、促落实、激活力的工作思路,多方筹措资金16万元,改造了村级活动场所,健全规范了“两委”联席会议、“四议两公开”和村务监督等工作制度,两次组织全体党员和两委干部到延安、梁家河学习,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越来越强,年被吕梁市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年被石楼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他本人被评为年度石楼县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至年连续三年被吕梁市评为“五好”村支部书记,年被选派参加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脱产学习2个月。

为了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张瑞平协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多方努力,争取资金82万元,解决了沙窑村人畜吃水问题,新建了文化广场、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红白理事厅、日间照料中心,维修了村旧戏台和原有田间道路,新修两座过水桥和村委南河道护堤,整修崔家庄村河坝,大大改善了沙窑村的发展条件。

兴产业找准致富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与摸索考察,立足于沙窑地处城郊、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张瑞平和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协商研究,决定把蔬菜种植作为沙窑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协调土地,张瑞平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一家一家沟通协商,一户一户上门解释。为了解决贫困户种植技术缺乏的问题,他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最终将孝义国家级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力农蔬菜合作社的大棚建设技术和种植技术引进,成功解决了大棚建设及蔬菜种植技术一系列的问题。目前3期共建大棚50多亩35幢,每幢大棚户年均收入稳定在1.5万元以上,带动27户贫困户不但顺利脱了贫,而且实现了稳定增收致富,成为全县产业扶贫成功的典范。

当看到长势喜人,硕果累累,一茬一茬的甜瓜、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辣椒等绿色蔬菜变成贫困户腰包里鼓鼓囊囊的钞票,张瑞平欣慰地说,再多的艰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我工作的动力。

树典型培育文明乡风

在工作中,张瑞平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多措并举,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工作。引进技术、请来专家开培训班,想方设法催生村民心中自强自立自信的种子,使一些贫困群众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一技之长,有了稳定的收入。开展了“最美沙窑人”评选活动,树立20名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涵育了文明村风,营造了浓厚的脱贫光荣氛围。努力就有结果,付出就有收获。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张瑞平6年多的辛苦付出得到了沙窑村民的广泛认可,成为全村村民的知心人、主心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9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