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西新闻网
蓦然看到石楼小镇,会误认为是城郊的别墅区。
雨后潮润的空气中,山环水绕的小镇多了几分江南韵味,又带着几分黄土地的气息。灰瓦的屋顶,土黄色的墙体,透着朴实的亲切感。
小镇的东面是二郎坡山,二郎坡出土的青铜器曾轰动国内外考古界,其中一件还成了“网红”——就是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鸮卣,这件青铜器造型像一只猫头鹰,被网友们将其与“愤怒的小鸟”相比较,如今以其为原型的各种文创都十分受欢迎。小镇就紧挨着鸮卣的老家。
小镇的地形也十分独特,屈产河水从中穿过,俯瞰如太极阴阳鱼的图案。房屋便顺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排列开。小镇内的楼高不过三四层,并未遮挡山体勾勒出的天际线。
小镇居民楼不是别墅群,更不是富人区,而是石楼县的移民小区。
石楼县在册人口为12万人,其中9万余人为农业人口。“十三五”期间,石楼县9个乡镇深入开启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有人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达到人,同步搬迁人口人。
石楼小镇是移民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占地亩,共有71栋多层住宅楼,安置搬迁移民户人。
随着石楼县城区正在向北扩容,小镇规划建设时,距离城市中心仅仅1.5公里,可以说,已经算是城市的一部分了。
从偏僻的乡村到热闹的城市,环境的变化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不同,还有内心和思想的改变。
不再担心急病无法送医
7月16日,早晨刚刚下过雨,小区没有人出来聊天。社区医生李平曾经是一名乡村医生。“我是和合乡的,从卫校毕业后,从和合乡迁到了义牒镇,当了20多年乡村医生。”
义牒镇比和合乡距离县城要近20公里左右。“我小时候,和合乡没有班车,电都没有。”48岁的李平回想起过去的乡村生活,与如今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年,我就到了义牒镇石家坪村行医。那会儿最怕天气不好,有了重病人,去县里就医特别不方便。现在,医院条件不错,医院迁建,就在小镇旁边。我们医院跟每家每户都签了约,等于家家户户都有了一个家庭医生。你看我们那个档案柜里都是各家的健康档案,血糖、血压这些日常监测指标都会定期做。”李平指着铁皮柜里的档案夹说,“有急病,医院抬脚就到了。”
小镇里的一场小争执
从医院出来,雨住,云开,太阳露出了一点眉眼。
小镇里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刘交平带着一岁多的小孙子在小区玩。
52岁的刘交平是和合乡土社村村民,是石楼小镇的第一批移民。当年搬下来时,儿子还没结婚,房子是按照三口人的面积分的。如今,家里已经住了六口人。
聊着聊着,人就聚起来了。和合乡大洼村的贺喜生还相跟着一个人,也凑过来聊天。
谈到移民到小镇后的生活,都觉得方便是方便了,只是城里的开销,让他们焦虑。“刚来那几年,打了一段时间工,今年营生不好找了。”刘交平说。“物业费一年元,每个月电费一百多,前几天水费也交了一百多,这地方没有收入就没法活。前几年退耕还林,栽树、打工,一年能收入三万多元,今年营生不好找。”
刘交平的儿子注册了美团,给人送货。“城里方便,条件好,就是开支大。农村开支小,一年有元就够过日子了。”刘交平说。“水、电、物业、暖气费,养老保险、医保。”贺喜生说,“还是村里好,不需要花这些钱。在村里哇,还能种点蔬菜。”
刘交平说,“不能那么说。孩儿们要有个发烧感冒,还是城里好。”
聊天的几个人在城里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利弊问题上,各执一词,音量渐高。“那你们愿意你们的孩子一直在村里吗?”有人问。
在说到子女们的未来时,几人都不再言语。“大城市的人文明、有礼貌,能长见识、长本事。”贺喜生也承认。
说到下一代的未来发展,几人达成了共识。
对农民而言,走出乡村、变为城里人并非易事。
从事什么职业?如何在城市中定居下来?是离乡者面临的挑战,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和住房又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一个老党员的新岗位
“你们就说城里生活和村里比,是好处多还是好处少吧。”循着争执声,远远走来一位老人,胸前别着党徽,在深蓝色短袖衫上分外夺目。
65岁的贺金平插话说,“还是城里好么,你们还年轻,找份工作做,我都找了个拈纸纸的活儿,一个月有块钱。”贺金平说的拈纸纸,其实是指河道保洁员。“我看到县环卫局招聘河道保洁员,我就报名应聘了,结果还应聘成功了。”搬到石楼小镇前,贺金平是小蒜镇贺家洼村的党支部书记,年,整村搬迁,作为第一批移民,他搬进了石楼小镇。他说自己年入党,已经有36年党龄,是老党员了。他说,贺家洼有多口人,都搬迁下来了。按照政策,搬进了不同的小区,不再像以前,大家聚在一个村了。贺金平的老伴也溜达过来搭腔,她说,认识了新的左邻右舍,很适应新环境,并不觉得寂寞。
贺金平说,做保洁员一个月有元左右的收入,够花。他劝几个比他年轻的可以找工资更高的工作,“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么。”
说到儿女,贺金平只有一个儿子,早早就到太原打工了,如今自己当老板,开了一家餐厅,生意很不错。儿子和媳妇都不打算回来,他们要在太原安家。
酒店服务员的小心愿
面对新环境,尽管有焦虑不安,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搬迁,但是也有人不愿离开。
小贺是石楼县树德商务酒店的服务员,娘家和婆家都在和合乡。按照整村移民政策,婆家可以在石楼小镇拥有一套房子,但是公婆十分坚持,不愿离开乡村。“乡里、县里都给做工作,我公公就是不愿意走,没办法,现在想搬下来也不可能了。”
对未来的不安总像一根绳子牢牢地把人们与故土捆绑在一起。“我小时候没怎么读书,很小就辍学了。考虑到将来照顾父母,就找了离家近的婆家。结婚时,是从城里找的婚车,开车的师傅那天跟我说,将来有机会你一定要到外面去。”婚后一个月,小贺就到城里打工了,“我们就一直在城里租房,现在老大都上初三了。”因为有了移民政策,小贺在石楼县的龙湾国际小区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我喜欢高楼,有都市的气息,现在我们已经拿到大红本了。”小贺曾经多次跟公婆沟通,希望他们也能够搬进城里,那样等他们老了,方便照顾。“我公婆就两个儿子,老大家在太原,人家肯定是不回来的,将来我们照顾老人更方便。”
暑期,孩子们都回爷爷奶奶家了。“他们喜欢在村里,没有压力。”小贺从心里并不愿意孩子们总待在村子里,她希望孩子们能努力考学,走出去看更广阔的世界。人,都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好。
政府为小镇发展提供了各种便利
石楼小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是高配版。
公交双回路线路绕行,小区东西门通行道路高标准硬化,家用小车可直抵家门;雨污分离、天然气集中供暖系统、独立供水供电;小镇有卫生院,医院很快就会搬到小镇旁边;小镇还配套建设了小学及幼儿园,不出小区就能就近入学,小镇居民还透露,小镇小学的校长经验丰富,是从县教育局派下来的。
为了保证移民搬迁后,能够安居乐业,县里设立了重点项目推进中心,从年以来重点承担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后县委县政府又成立了石楼县移民中心,加大了对移民安置工作的力度。
通过农业生产托管,使搬迁群众的土地不闲置,在保障农业产业稳定增收的同时,把搬迁群众劳动力解放出来。小镇内布局了扶贫制衣车间、树德枣业扶贫车间,可吸纳妇女及年龄偏大的人群就业。以搬迁群众在5公里内实现就近就业的原则,在县城布局了树德农产品加工园区,亩香菇大棚种植园区,万只蛋鸡养殖园区,可降解材料的易袋易购产业园区,皆可安置就业人员。香菇大棚距小镇仅米,搬迁群众不仅可打工,还可承包单个大棚。
政府部门可以创造各种就业机会,而选择就业还需要人内心的驱动力,比如老书记贺金平,比如服务员小贺,他们用更积极的心态融入了城市生活。
我国城镇化的脚步会放缓,却不会停滞。乡村人口外迁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和乡村生存空间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乡村的振兴并非只有固守传承一条路子,也可以是一次涅槃重生。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之后,现代化的村庄一定会实现。
山西晚报记者李雅丽
1.俯瞰小镇地形,形如太极阴阳鱼。
2.搬迁的村民们都住上了这样的小别墅。
3.石楼小镇的医院给居民看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小镇配套建设的小学。
5.贺家洼村的老支书贺金平给记者讲他在小镇的生活。
6.帮扶车间为搬迁移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7.配套建设的蘑菇大棚,可以打工,也可以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