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星鹏的两个师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本报记者王洋通讯员

三伏天里,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在石楼县和合乡,绿树掩映中几孔土窑洞隐约可见。屋内,老式的灶台上一口铁锅飘来阵阵饭香,被乡亲们尊称为“文化人”的70岁的冯星鹏老人正蜷坐在炕头,伏案疾书。

“提起过去那些日子,思绪就涌到笔尖,等着要被诉说出来。”老人称自己是用“笔”赶路的人,起笔之时,还是满目翠绿,结稿之日,已经白雪皑皑。

从农村到部队再回到农村

冯星鹏出生在石楼县和合乡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年,18岁的冯星鹏从石楼县应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远赴西北地区参加国防工程建设。

年4月24日21点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当时身处酒泉卫星基地建设的他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年,他随部队转战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在一次打洞建设中,不幸耳部严重受伤,完全失去听力,按照带病回乡军人退伍还乡。

回家后,冯星鹏在当时的和合公社广播电视站找了一份线务员的临时工,前前后后干了30多年。三十载的时间里,他集中阅读了近百部国内外的知名长篇小说,广泛涉猎了各类“杂书”,所写的文章经常刊登于《人民军队报》《山西日报》《吕梁风》等报刊。出于架设广播线路的工作需要,他常年奔波于黄土沟壑、乡村城镇、庙宇殿堂、学校机关、集贸市场……由于他的善于观察、喜欢思考,一路走来,对家乡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事件了然于胸。

“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难忘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部队再回到农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种种事件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我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资深的老宣传员,冯星鹏告诉记者,只有用心去体察生活、用脚步丈量脚下这片热土,才能创作出深沉、深刻的作品。

一支只有小学文化的笔

“贫穷是福不是祸,因为贫穷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激发了我们改变落后的勇气,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拼搏的阵地。”在倾尽四十余载心血、十万余字长篇著作《和合》的自序中,冯星鹏这样写道。

经国家批准,由山西新闻出版局出版,《和合》特定为山西省内部图书。

很难想象这样一本具有研究价值的书籍,来自“一支只有小学文化的笔”,在与冯老交谈的过程中,他时常谦虚地感叹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斟词酌句不够专业规范。

可文无定法,冯星鹏老人生活在民间,工作在基层,既有着军旅生涯的经历,又致力于钻研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文章既有着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气度,又有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在他的笔下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并不冲突,红色文化与古色文化交相辉映,落后衍生文明,新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可以水乳交融。

老人说,他这一生有两个师傅,一个叫“读万卷书”,一个叫“行万里路”。

撰写《发生在陀耶寺的红色故事》的过程中,冯星鹏除了一页一页地研读陕西省《延川县志》外,还曾无数次一个人拄着拐杖走进寺庙实地勘探,摘录碑文、拍照,收集各种资料,有时遇大雨、天黑无法下山,他就蜷缩在深山古刹的墙角过夜。

写作是一种艰苦而充实的劳动

“文化是软实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文化经济,对于提升地方知名度,吸引商客,开发旅游,激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年,时任石楼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玉萍对冯星鹏的书籍作了客观评价。

采访过程中,年迈的老人一边和记者交谈,一边辛勤劳作着,他翻好了院前的蔬菜地,用针线给孙女缝好了作业本,打开近期写的《古槐神话》一书,和记者畅谈写作契机。“其实写作也是一种劳动,文学创作的艰苦性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可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充实。”冯星鹏说。

石楼这块神奇而又古老的黄土地,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漫长的岁月留下了无数先人的足迹。有的人,一身黄土,满腔热情,在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沿着道路、踏着足迹,无休止地探索着这片土地的玄机,记录着它的兴衰起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74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