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来自石楼县义牒镇留村的报道
□本报记者刘少伟
从横跨晋陕两省的石清黄河大桥出发,沿着国道一路向石楼县城进发,大约在旅程中段,道路会分出一条通往和合乡的县乡道路,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分岔路口,一小片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建筑前的小广场用白色石子铺出来,像一片刚刚落下的白雪,广场中央是一座毛泽东的全身塑像,高大挺拔,凝神向前,仿佛正在沉思。这里就是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路居过的石楼县义牒镇留村。在石楼县,毛泽东路居过的地方不止一处,但仅仅住过一夜的留村能名垂青史,全因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点燃莽原星火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首中学生必背的诗词,算得上是毛泽东众多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最为气势磅礴的一首。年2月20日,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发起东征战役,突破阎锡山精心布置的黄河防线后,顺利进入山西境内,在石楼县辛关上岸。2月21日,红军总部到达留村,当晚毛泽东居住在该村路旁的一处货栈里。这一夜,毛泽东思虑万千,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快意的神来之作《沁园春·雪》。
这首著名的诗词展现了一位伟人吞吐古今的气魄,也激发了一代一代党员干部矢志不渝,勠力奋斗的革命豪情。在短短75天的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率领的东征红军以石楼为战略支点展开的一系列的重要活动,为整个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日后中国革命的大发展积蓄了力量,播下了珍贵的革命火种。回溯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如虽然短暂但很关键的红军东征在中国革命史中发挥的作用一样,中央红军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留村的短暂停留也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土地里厚植英雄故事
今年84岁的刘继龙是留村最老的支部书记。虽然他没能赶上改天换地的革命,却早早就参加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年,新中国百废待兴,16岁的刘继龙之前曾上过一年学,被选为村里的扫盲教员,参加完简单的培训就匆匆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表现突出,两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国家大力推广化肥的使用,一度时期曾免费给村民发放化肥,但囿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对新事物的恐惧,村民们不愿意使用,有的甚至偷偷倒掉。作为共产党员,刘继龙带头在自家地里使用化肥,用实实在在的农业收益差距教育群众。“现在玉米亩产轻而易举就能上斤,当时,一亩能有百十来斤就算好的了。”刘继龙回忆说。
至年,刘继龙连续四年担任村里的三结合主任,这个充满年代感的职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主任。当时正值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高峰,刘继龙组织人员五次去大寨参观学习,回来后带领村民们挖丰产沟为粮食增产,引进鱼鳞坑植树保持水土。“当时人们都饿过肚子,开荒非常积极,村里因此增加了多亩地。后来,我们又响应号召开始大建梯田,年年平田整地,立地条件大为改善,全村的粮食产量攀上高峰,从四十多万斤一增加到五十多万斤。”刘继龙告诉记者。
之后的很多年里,留村的“领头雁”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修田造地和重视农业生产支援国家建设的做法却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全村的土地超过七千亩。
振兴乡村,欲与天公试比高
进入新时代,发展的主题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和全国很多乡村一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为留村干部群众生活中的大事。留村党支部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制定工作规划,不断促进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富民增收。不仅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争取该县土地整理项目,投资余万元,在对本村进行土地整理的基础上,新造地余亩,争取县水利局资金20万元解决了留村多口、贺家坪口人畜饮水问题。在该县供销社的帮助下,投资4万元新建了3公里田间路,完善维修村原有的37公里田间路,让全村的农业产业迈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年以来,还依托扶贫资金、光伏收益分红等,成立灵芝、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增收11万余元。同时,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发展绿色谷子种植等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多年锲而不舍的土地整治,让村民们享受到持久的红利。
“现在,全村有农户户,有多户在种地,全村亩土地退耕还林亩,全部种植核桃,三分之一已开始挂果。耕地还有亩,加上未挂果的地,全村可耕地不到最高峰时的一半,由于都已整修成平地,加上各种农业机械的使用,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粮食产量却早就超过了万斤。”年,郝挨平当选留村党支部书记。六年来,他亲身经历、亲自参与并亲眼见证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整个社会和留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他颇为自豪又语气笃定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我们村一定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