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六点,家住山西吕梁石楼小镇的张翔准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走进厨房为孩子和公婆准备早餐。“原来住在深山里,吃水要到山沟里挑,现在拧开龙头就有自来水,真幸福啊!”张翔说着,打一颗煎鸡蛋进锅里,“吱啦”一声,香味扑鼻而来。待一家人吃过早饭,张翔在家门口坐着2路公交车,来到自己的干洗店,开始一天的生意。
贫困户张翔在自己的干洗店整理衣服
张翔是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新关镇张家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于搬离穷山窝,是她一生中最渴望的事。年11月,张翔一家从深山搬进了石楼小镇96平方米的新房子。刚拿到新房的钥匙,让张翔兴奋的一宿没睡着:“真不敢相信,只花了元就住上县城里三室两厅的楼房,这让我们两口子一下子少奋斗多少年。”她躺在床上,看着熟睡的孩子们,憧憬着未来的日子,别提有多满足。
在吕梁市石楼县,像张翔这样符合易地搬迁的贫困户有多人。脱贫攻坚以来,石楼县委、县政府充分吸取各地易地搬迁的成功经验,积极询问百姓意愿,按照一步到位的原则,集中采购西河湾、龙湾国际、王府佳苑三个小区,新建了龙山水岸、石楼小镇、小蒜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对全部贫困户进行集中安置。而众多安置点中,以石楼小镇最具特色。
石楼小镇距离县城中心1.5公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70多栋住宅楼运用了园林设计风格,以小青瓦盖顶,既吸纳徽派、川派等各种建筑元素又体现晋西传统特色。小镇内,基础配套设施全部到位,水暖电路线一应俱全,崭新的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即将投入使用,漫步小镇,一套套住房宽敞明亮,一张张面容喜笑颜开,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截至目前,共计安置了移民搬迁户口人。
石楼小镇的“党支部+物业”设置公益岗位吸纳贫困户就业
为让搬迁群众更好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石楼县为小镇“量身定制”了后续扶持方案——移民点合作组织或农业托管组织、扶贫车间、产业园区“三个全覆盖”。无论是将自己的土地交给专门的农业托管公司进行耕种,还是在扶贫车间、产业园区就业上班,参加物业公司提供的公益性岗位,石楼小镇的居民们,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工资-元不等,实现多渠道稳定增收。
随着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石楼县还探索了“党支部+”模式,全面加强社区治理。通过“党支部+服务”,成立党群服务中心,设立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党支部+物业”,组建就业公司,设置公益岗位,有效解决搬迁户就业难题。家长里短、婆媳矛盾,是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麻烦事,通过“党支部+矛排”,建立起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的情感纽带,有效推进了社区德治、法治和自治的有机统一。
贫困户温毛新工作之余用手机看“快手”短视频阮兴时摄
“老温,又倒垃圾去呢?”“老温,下班了过来喝两盅。”63岁的温毛新,如今是石楼小镇上的“名人”。领到新房后,温毛新参加了小区物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成为一名保洁员,一个月工资元。性格开朗、手脚勤快的他,将偌大的小区清理的纤尘不染,小区的居民都喜欢跟他唠两句。
工作之余,温毛新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拿着智能手机看“快手”短视频。虽说故土难离,但温毛新早已做好迎接新生活的准备:“老话说,挪穷窝,奔富路,只有走出大山,才有出头之日。老汉我63岁都敢走出住了一辈子的大山,通过自己的劳动,有了收入,有了存款,今年还将村里40多亩地租给农业托管公司耕种,一年又有块租金,这日子,你说好不好?”爽朗的笑声中,听到的是温毛新沉甸甸的满足。说起搬迁后的好日子,温毛新古铜色的脸上泛起了光。“瞧如今这日子多好,住在宽敞感觉的楼房里,不用生火就能取暖,不用挑水就能洗衣做饭。冰箱、电视、洗衣机都是搬下来后慢慢添置的,家里还按上了宽带网,这不就是城里人的日子嘛。”而搬迁前,几样锅碗瓢盆,两只箱子,加上铺盖卷就是温毛新全部的家当。
居住环境改变了,收入稳定了,老人有了盼头,年轻人更有了奔头。通过易地扶贫,石楼小镇的居民们不仅搬出了新生活,更“搬出”了新希望。
新关镇刘家庄村的搬迁户刘喜生,在政府的帮助下年加入了村里的造林合作社,造林、绿化、管护……几年下来,刘喜生样样精通,并摸索到不少“揽活”的门道儿。“好的政策也不能用于‘养懒汉’,还得靠自己干。贫困户不是光荣户,总不能光等着别人来给,别人给的总没有自己干出来的踏实。”搬到石楼小镇后,刘喜生决定组建一个造林合作队,带领大家伙一块干。很快,邻居们听说刘喜生成立了造林队,纷纷加入进来,不到两年时间,刘喜生就带着自己的队伍上陕西,下柳林,走南闯北,靠着大家伙的辛勤付出,每年增加劳务收入少则几千元,多者可达五六万元。“靠自己的劳动脱贫,光荣!踏实!将来,我还要带动其他贫困户和自己一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说起未来的日子,刘喜生干劲十足。
来源:吕梁日报
文字/摄影:阮兴时
原标题:《易地扶贫搬迁的“小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