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天换地,齐奔小康这,就是永和三晋网

白癜风症状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0321/4358301.html

永和县总人口6.8万人,辖5乡2镇79个行政村个自然村,大小多条沟道纵横交错,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作为全省立地条件最差的县,曾经,永和县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巨大,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问题突出。

再次走进永和县,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索驼村,有一个个连成片的蓝色光伏板组成的光伏电站,在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里,百姓的脸上也一样阳光灿烂。光伏产业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伏扶贫是永和县“三个全覆盖”助农增收工程之一,目前已累计投入4.34亿元,建成一座30兆瓦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座村级光伏电站、座屋顶户用光伏电站,总规模达57.18兆瓦。年,光伏电站带动村集体收入平均达到20万元以上,全县贫困户户均受益元以上。利用光伏电站收入,永和县还开发了卫生保洁、防火护林、护路养护等公益岗个,为群众树立了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的脱贫导向。

走进丰百源天然气能源公司,干净整洁的厂区内,天然气管道巍然耸立,工作人员严肃认真,工作秩序有条不紊。该公司把资源利用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定向委托、持证上岗,基本实现了公司员工本地化。在名现有员工中,当地劳动力人,贫困人口人,占到当地劳动力的64%,人均年增收3.6万元以上。入驻永和后,该公司通过宣传代销、餐厅食材采购等线上线下购销方式,采购土特产品90余万元,助销农产品余万元,辐射带动余贫困户。同时,实施“产业造血”式扶贫,投资35万元,发展了10个蔬菜大棚,通过农户种植、企业采购等方式,带动众多劳动力实现脱贫增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永和县委、县政府把“要甚没甚、靠啥没啥”的深度贫困县,建设为天蓝山绿生态宜居,人民生活更加美满,小康建设坚定有力的美丽永和。

这样的永和,你爱了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永和的魅力在何处。

悠久的历史文明

永和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多年前即有建制。西汉置狐讠聂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隋开皇十八年(公元年)始称永和县。

光荣的革命传统

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途经永和,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十三个日日夜夜,永和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毛泽东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永和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先后四次组织支前运输队、担架队支援解放大西北。

突出的区位优势

永和东邻隰县,南连大宁县,北与石楼县接壤,西与陕西延川县一河之隔,自古就是秦晋交通要道,如今横跨东西的永和关黄河大桥承中接西,不仅是临汾市通往延安的便捷通道,也是连接华北与西北地区物流的重要门户。境内县乡公路四通八达,省道、省道穿境而过,省级沿黄干线二级公路贯穿南北,霍永高速公路永和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独特的自然环境

永和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全年比较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可利用面积.5万亩,人均占有26.25亩,现有耕地面积34.7万亩,人均5.37亩,基本农田11.8万亩,人均1.87亩,林地面积万亩,野生林余种。境内基本没有工矿企业,注重大气、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净土”,发展绿色产业,开发有机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鲜明的特色产品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域小气候使永和盛产的红枣、核桃、小杂粮、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品质上乘,闻名遐迩。尤其是永和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有机红枣产品认证,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红枣收入占到农民经济收入的40%。另据探明,我县境内煤层气区块面积为平方公里,初步探明可采储量为—亿立方米。

丰富的文物资源

境内芝河两岸存有旧石器遗址,罗仓、下退干等地存有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规格很高的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

奇特的旅游资源

永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独具魅力。以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文化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重点的黄河风情旅游、以绿色产品采摘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的格局初步形成。乾坤湾景区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被列为“十二五”期间全省11个重点建设景区和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乾坤湾和东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之一。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加入了全国毛泽东纪念馆联谊会,被确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78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