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是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之一,其名字的来源就是来自于纵贯全境的吕梁山。据年《山西地图集》的《山西地形》介绍:西部高原和山地区,在省境的西部,以吕梁山为骨干构成高原和山地地形,通称晋西高原。吕梁山,是由省境西北部的黑茶山、连枝山,以及西部中段的管涔山、云中山、关帝山、真武山、紫金山和龙门山等山峰组成,长约多公里,一般海拔米左右。关帝山是吕梁山的主峰,高达米,山上森林茂密,是我省著名的林区。
山西地形图及吕梁山
吕梁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山,著作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禹贡》就有对它的记载,并且认为是大禹治水时曾经在这里经过:
吕梁山,在今山西汾州府永宁州东北一百里,与交城县接壤,即大禹治水所经处也。其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震动天地。
《汾州府志山川》认为此山为天之脊骨:
其名骨脊,以太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穹窿居中,为天地之骨脊,山半有寸厚蛤壳,揽舟大铁绳。
在《说文解字》中,“吕”就是脊骨的意思,而“梁”则是拱起的形状。因此从“骨脊山”得为吕梁山。
《钦定类书集成》中的吕梁山图
而以“吕梁”为名的吕梁市用这个名字的时间并不算长。今天的吕梁市区在明朝之前一直为离石县,并且还是石州、离石郡等州郡的治所,到明朝隆庆元年则被改为永宁州,附郭的离石县被撤销,历经清朝。民国初撤府州存县,永宁州被撤销,因与宁夏永宁县重名,又改回古名离石县。
清朝《永宁州志》中的地图及吕梁山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绥边区首府,抗战结束后,为加强对晋绥南线作战的统一领导,在汾阳县杏花村成立了中共吕梁区党委、吕梁行署及吕梁军区,战争期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被创作成《吕梁英雄传》等文学及影视作品。新中国成立之后,吕梁区被撤销。后来又于年11月21日将隰县、大宁、蒲县、永和、石楼合并组建了吕梁县,年7月9日,原合并的4县全部恢复建置,吕梁县又被撤销。
成立吕梁市前后的对比地图
10年后的年,为加强战备工作,国务院[]25号文件批复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成立吕梁地区、方山县,成立交口县、娄烦县的调整报告。“将晋中地区划分为晋中和吕梁两个地区,并将忻县地区的兴县、岚县、娄烦三个县和临汾地区石楼县划归吕梁地区。吕梁地区辖兴县、岚县、娄烦、石楼、临县、方山、交城、离石、汾阳、文水、孝义、交口、中阳共十三县和一个离石郊区。地区革委会驻离石县城。”年10月23日,吕梁“撤地设市”,原离石县级市成为了吕梁的市辖区。
另外,吕梁山不只存在于山西省,在江苏省徐州市以南也有一座吕梁山,如今开辟成徐州市吕梁山风景区。
徐州“吕梁山”和山西“吕梁山”的得名并不相同。在西汉时徐州吕梁山附近为吕县、吕侯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载: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也……悬涛嘣奔,实为泗险,孔子所谓鱼鳖不能游。又云,悬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
西汉时的吕县
宋代王应麟所著的《通鉴地理通释》记载:“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号吕梁。”以吕梁山所建的风景区被誉为“徐州市的后花园”,面积达.22平方公里。在古代这里以盛产奇石著称,在《禹贡》中就有徐州上贡“泗滨浮馨”的记录,《枸橼扁》也记载载“泗水之滨多美石”。
道光年间《铜山县志》里的吕梁山
徐州的吕梁山和山西的相比,无论是高度和规模上都远远不能相比,但是在明朝时,这里消息却时常能放到皇帝的龙书案上,其原因就是位于吕梁山下的“吕梁洪”。
“洪”是因为河流受两侧山地所限,河道狭窄,形成的急流。吕梁洪四周多山,河床不易摆动。文天祥的诗《彭城行》中就有“连山四周合,吕梁贯其中”。吕梁洪分为上下二洪,其位置在今天铜山县吕梁乡上洪村至下洪村一带,绵亘七里多。
清朝所绘几幅运河、黄河图中的徐州府吕梁洪
在吕梁山旁边形成吕梁洪的河流在金朝之前是泗水,而金朝明昌中(年)之后则因为黄河改道南流入黄海,夺泗水、淮水河道,成为了黄河。但是不管泗水还是黄河,这段河道一直就是重要的运输通道。
今天的泗水已经声名不显,但是春秋时期,在今天的山东金乡泗水河道开挖了一条到达定陶的人工运河,这条运河因通过山东菏泽而被称作“荷水”。有了这段运河,就把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济水、泗水、沂水七大水系连接了起来,使得这些河流共同组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
泗水、荷水、济水相连示意图
吴王夫差就是沿着这条运河从江南到达的山东南部,北伐齐国,开始争霸中原。而越国相国、上将军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也是通过这条运河从江南到山东定陶隐居,并利用顺畅的水路经商,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陶朱公”。此时,吕梁洪就已经是著名的险滩了,在史志中有“自汉唐来,粮运皆避之”的说法。
黄河夺泗水河道后,吕梁洪又成为黄河上的险关,并且因为黄河水量远较泗水更大,因此险滩处水流更为湍急险恶,成为是南北漕运通道上的主要障碍。元朝赵孟在《吕梁洪关尉庙碑记》中就形容过船只经过吕梁洪时的艰难:“……舟行至此,百篙枝柱,负缆之夫流汗至地,进以尺寸数,其难也乃几于登天,舟中之人常号呼假助于神明。”嘉靖《吕梁洪志》称“舟船逆流而上非常艰难,几乎以尺寸计。”
明朝的徐州及吕梁山、吕梁洪,以及运河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漕运更成为国家的命脉,运河作为南北漕运的唯一通道,吕梁洪就成了整个大运河的咽喉所在,每年经过这里北上的漕船多达万余艘,运送漕粮余万石。
由于明朝的运河在这一段为借黄行运,吕梁洪又位于黄运交汇之处,黄河的淤、徙、决对吕梁影响很大,往往导致决溢或水流浅涩。因此吕梁洪一带的漕运通道的畅通与否就时刻受到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