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吕梁市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紧盯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和民生短板,重点推进劳动力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社区治理等民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技能培训保就业
“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成果显著
在吕梁,有37.84万贫困劳动力,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近年来,我市把“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推进脱贫攻坚的战略性民生工程,以吕梁山护工培训为龙头,统筹推进多种实用技能培训,促进群众技能增收,为乡村振兴、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技能培训24万人,涵盖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电子商务等80多个工种,9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吕梁山护工等一批劳务品牌叫响全省全国。全市已累计培训吕梁山护工36期6.7万人,实现就业3.7万人,人均月收入元以上,就业辐射11省20多个城市,培训赴日介护64人,日语过级31人,5人赴日就业。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已入选国家发改委“全国家政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是全国十大特色劳务品牌之一。
20多年前,来自石楼县一个小山村的农民贺长福,从端盘子洗碗到自己开饭店,后来开起了“山西晋香贺家面”连锁店。去年,贺长福办起石楼“福海厨工”劳务公司,石楼县又在青岛市建立服务联络站,把技能培训班办到青岛,目前已有余人在青岛餐饮行业就业,贺长福所在的村成为黄河岸边的“青岛村”。近年来,我市各县都像石楼一样,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为广大农民群众外出打工带来新机遇。临县有枣芽茶采摘加工、粽子加工技能培训,岚县有“土豆宴”加工培训,离石区有“离石康养师”劳务品牌、兴县有“兴县焊工”“蔡家崖管家”等品牌、汾阳有“汾阳厨艺”品牌,等等。
年,我省开始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战略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增收能力,推进全省奔小康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市大力推进建档立卡工作,完成了对全市16-64周岁.6万名劳动力的建档立卡,为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的做法受到了省人社厅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
为做好全民技能培训工作,全市择优确定了95家培训机构,以农村贫困劳动力、企业在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重点,开展12类个工种的培训,并创新培训方式,把培训班办在特色产业园区、易地搬迁居民小区、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等,开在群众身边,并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培训机构、企业、群众同频共振,形成了“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的良好工作格局。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我市把卫生惠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医疗技术不断提升,每万人全科医生由1.3人提高到3.84人。
走进临县湫水柏林苑移民小区卫生服务室,居民正在排队体检。70岁的王玉梅笑着说:“这个社区卫生室服务真好,既能看病,还常免费体检,是我们老人们的福音啊!”王玉梅患有脑梗、糖尿病等,这种病能在家门口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满满的幸福感。现如今,“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不只是一句口号。近年来,全市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建设标准,新建、改扩建多个村卫生室,进一步完善优化“30分钟服务圈”,对常住人口人以下的村卫生室进行整合,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达标村卫生室,36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努力打造“医院”。
“老了最怕的就是看病,现在住院前不用为筹钱劳心费力,费用报销比例大,花钱不用子女操心,现在的社会真是太好了!”家住柳林县高家沟乡的贫困户刘秋生老人说。年,刘医院做了前列腺手术,自己没掏钱,刘秋生的老伴去医院做了免费的白内障手术,老两口发自内心感谢党,感谢政府,给他们带来了这样的幸福晚年。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牵挂。我市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支持基层人才队伍、大病慢病精准分类救治、远程医疗服务提升、“1+1+X”(即:1名村医+1名乡医+X名县级以上医生)组团签约服务、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相互衔接等展开各项工作。率先在全省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实行市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全面落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资助政策,确保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8万多名慢性病患者已进行签约服务。1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三保险、三救助”健康扶贫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省内住院综合保障比例平均达到90%左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提标扩面
社会保障,民生之依。我市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
帮助一户困难户,温暖一个家庭。“十三五”以来,我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精准性救助、扶贫性救助、广泛性救助,形成了以低保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专项救助为配套,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让更多人享受民生红利。文水县马西村的梁长娥家属于一户多残户,为了解决梁长娥家的特殊困难,文水县残联多方考察,为梁长娥购买了三只湖羊帮助她脱贫致富。梁长娥高兴地说:“残联给我家送来一只公羊两只母羊,还教给我养殖技术。只要咱人勤快,等母羊添了小羊,就能不断给我家带来收入,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防线,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我市把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纳入救助范围,确保通过其他渠道不能脱贫且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兜底脱贫。同时,年我市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全市平均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元,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费平均为每人每年元。
更精准,才更公平、更温暖,才能将惠民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里。我市健全完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办法,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确保生活困难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建立了按月发放救助资金制度和月通报制度,全省唯一一家实现社会救助资金按月足额发放,此项工作走到了全省前列。去年全市共为18.2万名困难群众发放社会救助金7.81亿元。今年1到6月份共为18.1万名困难群众发放社会救助金3.43亿元。
切实加强社区治理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而社会治理的重心是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对我市来说,长期以来社区治理是一块“民生短板”。如今,在市区随便走进一个社区,最显眼的就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规范化建设,为社区群众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近年来,我市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关部署要求,高度重视社区建设,把城市社区建成居民的健康家园、精神家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走进离石区凤山街道生态园社区,映入眼帘的是温馨的家居设施,智能高端的医疗检查室、宽敞明亮的儿童学习室,以及居民群众写满幸福感的笑脸。“这里场地宽敞,环境舒适,我每周至少来两三次,跟朋友下下棋,锻炼锻炼身体。”社区居民刘大爷只要一有时间就来“光顾”社区活动室。在这里,居民们还可以通过扫码,下载电子书籍进行免费阅读。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最具活力的细胞。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部署,按照“党委政府主抓、职能部门承办、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聚焦“多元共建、全民共治、成果共享”,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开展了社区治理综合整治工作,高标准打造城市社区,形成了“全科网格”化管理模式和“去三化增四性五提升”社区工作新理念,有效激发了基层社区活力。
为了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我市大力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了“社区万能章”专项整治,明确了基层自治组织证明事项清单,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落实社区运转经费和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推动基层减负增效。目前,离石、孝义等地对社区进行了重组,临县、石楼新建了一批易地搬迁移民社区,各县(市、区)普遍对社区综合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超过平方米的达到60%以上。
今年我市开展市级领导入社区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市级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基层社区,与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社区群众座谈,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聚焦高品质生活,实施民生福祉增进工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我市展望“十四五”工作的美好愿景。我市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记者穆佳妮)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