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石楼扶贫记从一碗粥道到泊河情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年第22期编者按: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中国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宣告历史性解决,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青年》杂志推出《脱贫攻坚青年力量》专刊,共分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回访习近平到过村庄的年轻人”“山西灵丘、石楼:返乡青年创业记”“乡村振兴,徐徐展开的青春”“脱贫攻坚中的青年力”“小康生活的幸福读本”五个版块。全方位、多角度讲述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的青年故事。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村庄,青年们发展得怎样?回到山西灵丘、石楼的年轻人又在怎样创业?脱贫攻坚中的青年贡献度几何?那些立志乡村振兴的青年们,正在如何展开他们的幸福读本?从即日起,《中国青年》杂志全媒体推出“脱贫攻坚青年力量”专栏及系列报道,我们且行且听且看。“山西灵丘、石楼:返乡青年创业记”系列报道①山西石楼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

文/《中国青年》记者陈敏从前石楼为什么穷?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当地人介绍石楼农业是“天雨农业、不稳农业、脆弱农业、风险农业”,有句顺口溜:“山山和尚头,坡坡鸡爪沟,种地难见苗,十亩一担挑。”如今从吕梁乘车到石楼,依旧要穿越百余公里,进入县道,黄土高坡连绵不断,绿植点缀。几年来,石楼县万众一心,奋力攻坚拔寨,曾经送快递都进不来的地方,现在多了风光。在团中央驻石楼扶贫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激励和帮助下,曾经的记者张云越挫越勇推出“一碗粥道”,“90后”陈涛熬过低谷建起“石楼微商城”,驻村第一书记连李生描绘罗村镇泊河村新貌,使之成为山西最美村落……山西吕梁市石楼县罗村镇泊河村新貌要带乡亲们共同致富,这样的火苗从没在年轻人心里熄灭过,纵然黄土高坡风烈地旱,只会让那已经萌芽的种子,日益强壮。石楼青年:小切口,大纵深,坚韧前行阔别10年,年辞职创业,张云面对石楼县裴沟乡的肃杀冬天,依旧雄心勃勃。工作队队员刘涌跟记者转述道:“创业之初,张云骑着摩托车进山下河,深入调查,寻找创业项目。塬高路长,坡陡沟深,不知摔了多少跟头,车修了七八次,几近报废,才瞄准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以带动百姓增收。”但不久,合伙人撤资,工人纷纷辞职,产品连包装盒都买不起。张云回忆自己和两位同事去吃早饭,吃完竟然谁都掏不出10元钱:“真的,兜比脸还干净!光有情怀是不够的,跨界后所有的坑都踩。但不能后悔,怎么撑着?就是两个字:坚韧。”转折来自年11月1日。到岗三个月的工作队找到了张云,队长孟利与其促膝长谈,立足于本地红枣、小米等纯天然资源,共建产业脱贫新项目。年年初,山西青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推出“一碗粥道”品牌。工作队不仅给予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同时推荐张云亮相知名综艺“天天向上”,并开创了直播、扶贫超市等多种销售渠道。“孟书记带着工作队这种实打实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进入快车道,去年营业额达余万,今天‘一碗粥道’已经进入3.0版本,继续提高杂粮的产业附加值,不断完善品牌建设。”张云指着记者面前的展示台,介绍“红豆抹茶粉”“藜麦香蕉粉”等新推出的网红产品,并亲自冲泡,房间里立刻溢满纯浓的豆果香。他坚持低温烘焙,原料天然,因为不忘孟利的叮嘱:“哪怕只有一条生产线,也不能放松品质要求。”一碗粥里有“大道”,在张云眼里,每一份订单无关个人前程,而关系到多口贫困乡亲的生计和饭碗,幸运的是,他能与工作队携手并进,助力乡村振兴。创业者张云在挫败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谈到石楼年轻人的发展,孟利告知《中国青年》记者:“要发掘、打造石楼自己的品牌,实现自我价值。培养领头人的过程,也是储备人才和技术的过程。返乡青年是被改良过的种子,对本地的营商环境和办事效率等,依然会水土不服,我们就需要给予更多包容和支持,让他们长成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工作队:要消除贫穷,首先认知贫穷“90后”陈涛并不认为创业是件死里逃生的事情,他认为有能力有想法,就必有用武之地。毕业后,陈涛在北京做互联网开发,自觉在大城市渺小如尘,年返乡发展。他拿出父母给的、自己攒的共计60万,开发并运营本地的便民论坛,虽逐渐积累几万粉丝,但难招广告。父母让他考公务员,他不肯,“这个失败会成为我一生的污点”。陈涛迅速转身,白天跑市场,晚上写代码,年搭建出“石楼微商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1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