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地方财政高度紧张,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是否需要这么多公职人员。
目前财政供养的公职人员数量已超过万人,薪酬支出占全国税收收入的40%以上。这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以一个普通的基层县城为例,一个县有46个局,每个局配局长就有46个局长,每个局还要有至少3个副局长,那就是个副局长,接着是个科长、主任,个带编制的员工。这也只是公职人员的数量,还不算乡镇一级的公职人员。
此外还有庞大的事业编、退休人员、教师、医生等等,也就是说,一个县财政供养人群数量大概在3.5万人左右,这还是不考虑临时工,也就是编外人员的情况,事实上编外人员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加起来县级财政负责开支供养的人数大概在5万人左右。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县域人口持续萎靡的今天,一个县城实际人口如果能达到50万人的话,在全国范围内都算是一个大县城了,但哪怕这个县城足够有50万人口,平摊下来也是九个老百姓养一个公职人员的比例。在唐朝时期,是人养一个官员,而清朝也只需要人养一个官员。
再看看县城公职人员的收入,因为地区不同情况也不同,但仅工资一项,每月按元计算,即使很多地区远超这个数,但在这里,我们就只按元来计算。这意味着县城里面每九名老百姓每人每月拿出元才能满足一个公职人员的基本开支。
每个月纳税元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税前收入在1万元以上。也就是说,这个县城里面平均每个老百姓的税前月收入都要高于1万元,才能满足这个县城工职人员元的基本工资开支。还有公积金、医疗保险以及各类优厚的福利待遇。可问题是,这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但是账不是这么算的,因为除了个人纳税,还有企业纳税,所以,媒体才会最终计算出财政供养人员的薪酬支出占全国税收收入的40%以上,但是县城里面现在还有多少像样的企业呢?所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还拿出40%的税收来满足公职人员的开支,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因此,我们需要过紧日子,精简机构和人员。之前,山西选择了六个人口不足20万的县城开始改革试点,打破铁饭碗,对县城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精简。
以吕梁市石楼县为例,改革后机构和事业单位均减少了37.1%,行政事业单位科级职数减少了11.8%,年行政运行成本减少了余万元。
可以想象,如果每个县区在改革后都能节省行政运营成本万元,中国能节省多少钱,这些钱用于民生项目或经济发展又将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欢迎网友留言评论。
#今日星座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