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乡村振兴推进大会在太原隆重召开。会上,我省个集体、名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隆重表彰。
胸前的红花映衬着笑容,雷鸣般的掌声一次次响起,那一刻,领奖台上的获奖者宛若璀璨的群星。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减贫事业中,他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我省脱贫攻坚的杰出代表。
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我省广大驻村帮扶干部和一大批基层工作者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使命担当和为民情怀,他们的光荣事迹在脱贫攻坚史上熠熠生辉。
以热血赴使命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3公里的田间路被雨水冲垮,淤泥阻塞,车辆、行人无法通行,多户村民的余亩红枣无法收获。李书记,怎么办?再过几天霜冻,就要烂在地里了。”年11月的一天,永和县望海寺乡冯家山村的任直应显得焦急万分。
任直应口中的李书记是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派驻永和县望海寺乡冯家山村的第一书记李俊,当时年仅28岁的小李一到任,冯家山村所属靳家山自然村糟糕的道路就将了他一军。
老百姓的愁容,让李俊寝食难安。他一方面积极向所在单位反映情况争取支持,一方面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个人垫资0元先行维修道路,并亲自找来一台推土机,用了近15个小时将路面平整拓宽。路通了,村民的红枣卖出去了,望看着村民脸上的笑容,听着那一句句发自心底的感谢,李俊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冷暖放心间。
省人防办派驻繁峙县光裕堡乡大木瓜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李振朝是个热心肠,一有空闲就到村民家里拉家常。他说:“农村留守老人多,再加上没什么技能,只有随时掌握脱贫户的动态信息,才能对症施治,预防群众返贫。”
大木瓜村村民的住房以木结构的土坯房为主,地基不牢,住上几年,许多户都不同程度存在墙裂顶漏的现象,住房成了村民的心病,也让李振朝放心不下。
危房改造国家补助钱,按说是好事,但推进也不顺利。李振朝挨家挨户做工作,不厌其烦讲解国家的政策和补贴方法,村民的疑虑逐渐打消了,改造危房的积极性提高了。
年到年,大木瓜村共改造危房余户,实现了贫困户住房安全全达标。李振朝高兴地说:“村民住进改造后的新房,看着他们开心又安心,我就感觉自己的努力没白费。”
把群众当家人,件件小事暖民心。
岢岚县原赵家洼村是一个没有网络、不通公交、没有学校和村卫生室的小山村,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深度贫困村。
年3月,岢岚县人大常委会的陈福庆来到赵家洼村开展帮扶工作。他勇挑重担,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于年不折不扣完成了整村搬迁任务。
搬迁后,陈福庆把群众当亲人,帮助贫困户种地、担水,开车带老人看病,手把手教老人们使用液化气,领着他们交水费、电费……一件件小事温暖着搬迁群众的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带领赵家洼的老百姓走出大山,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
从繁华城市到偏僻乡村,从机关干部到帮扶干部,我省广大帮扶干部舍小家为大家,驻守基层,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所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赞歌。
以行动践诺言
最美好的青春就是无私奉献,最满足的时刻就是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
37岁的刘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派驻壶关县龙泉镇水池村的第一书记。从大都市扎进小山村,也把现代的经营理念带到了这个闭塞的山村。
为了把水池村的特产卖出去,刘欢牵头在村里建设了电商平台,并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水池精选”,精选当地的特产,包装后推向市场。
从最开始仅有的几种初级农产品在线销售,到现在几十种产品上架,刘欢付出了太多的心血,给小山村带来了一股销售新潮流。目前,村里的电商平台销售额已超余万元,带动30名贫困户年均增收0元,村集体年收入达50万元。
现如今,水池村通过发展电商,倒逼传统产品升级,建设了农产品加工车间,生产的西红柿酱、辣椒酱、红薯粉条等农产品畅销线上线下,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产业是一盏灯,灯光亮一点,贫困面就小一点。”晋能集团驻石楼县帮扶工作队包村队长刘金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两张简易的单人床,一个土炕,几床铺盖,一个小茶几上放着一摞书,5个人住一个屋。这就是刘金虎和队员们住的地方,一年0元租的老百姓的房子,离村委会的办公室也就5分钟的路程。
别看帮扶工作队住的地方小,可他们干的事却不小。
为了解决包村产业匮乏的问题,刘金虎看准了光伏扶贫项目,多次跑太原、去离石,年9月,晋能集团研究通过帮助石楼县13个村级光伏电站建设配套设施和为集团5个帮扶村常住户安装太阳能的两个项目。项目顺利竣工后,刘金虎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晋能集团送来个金碗碗,晒着太阳就挣钱。”受益的群众高兴地说。现在,每年仅光伏扶贫电站一项就可为5个帮扶村的集体经济带来万元收入。
进入平顺县东南山区域,提到东寺头乡门楼村的村委会主任陈小亮,青壮皆知,妇孺皆晓,大家纷纷翘起大拇指,称赞不已。
“这是一个舞台,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年,陈小亮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后,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担子就落在了他的肩头。
门楼村有着种药材的传统,陈小亮因地制宜提出“一户二亩中药材,脱贫致富见效快”的倡议。组建专业合作社为群众购买种子、秧苗、肥料等提供服务,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实行春季赊销,秋后结账等办法,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年,户均2亩中药材的目标实现,户均年增收多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无论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大雪纷飞的严冬,我省广大帮扶干部和基层干部坚守工作岗位,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带领村民们一道兴产业、奔富路。
以奋斗释初心
唯有多想,俯身多干,群众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
吕卫东是一名从部队转业到省信访局的干部,年12月19日,主动请缨来到临县林家坪镇白草村。
白草村山连着山,沟通着沟,公共设施条件差,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吕卫东不辞劳苦,争取交通部门投资多万元修建林家坪到白草村的道路,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接着,吕卫东多次和水利部门沟通,为白草村添置了两台水泵、一组变压器等设备,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难”终于得到了解决,村民们吃上干净清澈的井水。
在4年多的帮扶工作中,吕卫东保持军人本色,甘当“白草”勤务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化解矛盾纠纷,使白草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走上了小康之路。
昔日盐碱荒滩地,今日蔬菜瓜果乡。
孙亮曾是天镇县南河堡乡的党委书记,年3月,南河堡乡与玉泉镇合并,孙亮履职玉泉镇党委书记。
南河堡乡虽地势平坦,但全乡曾有贫困户人,占到总人口的11%。
5年来,孙亮放弃节假日,一门心思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脚踩希望田野,确定了“产业+就业,闯出致富路”目标,带领全乡人民把南河堡乡打造成全县的“菜篮子”“果筐子”基地,所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直销北京,特色唐杏、水蜜桃更是供不应求。眼下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如今,辖区内设施蔬菜大棚产业实现了育、产、销一体化良性发展,青椒、西红柿等10个蔬菜品种获得有机认证,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热爱梨、研究梨、发展梨,让玉露香梨成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是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郭黄萍的奋斗目标。
郭黄萍是玉露香梨品种的培育者、产业的推动者,是梨农心中的“财神”。多年来,她和她的团队把培训的课堂搬到果园、搬到村口、搬到农家小院,每到一处,她都亲自上手,边讲课、边示范、边指导,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梨农传播科技,内容从栽植管理、防病治虫到采摘贮藏,一应俱全。
这些年,继建成隰县玉露香梨基地之后,郭黄萍和她的团队又在汾西、寿阳、高平、平陆、原平、五台、代县等地区建立了玉露香梨生产示范基地,同样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每一位参与者都了不起,每一位奉献者都是英雄。”让我们向这些脱贫攻坚战线的杰出代表致敬,在他们和贫困群众共同努力下,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实现跨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历史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整体解决,脱贫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鞍马犹未歇,战鼓又催征。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我省广大驻村队员和基层干部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以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以打硬仗、善作为的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再次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李全宏
(责编:温文、马云梅)